第206章 儿臣愿往
作者:
小龙家水哥 更新:2022-05-23 02:35 字数:2517
赵佶接过羊皮纸,重新放回书桌上后,这才又对赵桓说道:“桓儿有何想法,尽管跟父皇直言,父皇想听你最真实的想法。”
赵桓微微沉吟了一下,然后跪倒在地,抱拳行礼,说道:“父皇,儿臣愿往!”
“嗯?”赵佶微微愣了一下。
“父皇,儿臣愿往,儿臣愿意去做这个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首任署长!”赵桓沉声说道。
辽人的羊皮纸‘国书’上,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宋国能够派一位成年的皇子,出任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署长!
同样的,辽国也会派出一位皇子,担任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辽国一方的署长!
一位皇子,而且必须还要是成年的,这说的不就是赵桓么?
大宋官家赵佶后宫所生的皇子,人数众多,最小的都已经排到二十几位去了,但是,真正成年的,其实还一个都没有!
唯一一个‘成年’的皇子,就只有皇长子,大宋国太子赵桓了!
而实际上,赵桓‘加冠’之时,虚岁也不过才十五岁,被册立为太子的时候,虚岁十六岁,即便是现在,虚岁也不过才十七岁,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成年,至少都还要三年呢。
古制,男子二十而冠,是为成年!
也就是说,男子必须要到二十岁的时候,才能够举行冠礼,真正意义上成年!
而赵桓,之所以十五岁就加了冠礼,不过是因为政治需要,因为大宋朝堂,需要一个储君,来稳固朝堂,安定民心!
大宋历代官家,从真宗朝起,千秋都不是很长,真宗仁宗,都是五十多岁,正值壮年而崩,英宗真宗神宗,也都是正值壮年之时,便突然崩逝的,在位时间,就没有超过二十年的!
甚至还数次出现官家崩逝之后,膝下无子,无人继承大统的局面。
如今赵佶继位,已逾十年,膝下也有了好几个长大成年的皇子,无需要再担心身后之事。只是,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却又开始有些担心起,因为官家皇子太多,而出现诸子争位的局面。
因而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赵佶,早立皇储,早安社稷!
赵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皇长子的身份,获得皇储之位,成为了大宋皇太子的!
当然,赵桓也就成了赵佶膝下,第一个加冠成年的皇子了!
如今,契丹人在国书中,提出以成年皇子坐镇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符合条件的,可不就只有赵桓一个么?
听了赵桓的话,赵佶不由得又微微愣了一下,然后才又说道:“桓儿,北地苦寒,你才去了北方两三个月,就晒黑晒瘦了,瘦了整整一圈,若是常驻北地,你,你如何受得了那天寒地冻的苦楚啊!”
“桓儿,父皇是真的,真的不希望你去北方苦寒之地受这苦楚!”
“父皇,契丹人在国书中说得很对,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刚刚成立,必须要有位尊之人坐镇才行。”
“而且,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距离我大宋国都,辽人国都,都相去甚远,若是遇上突发情况,信使往返请示,非有五六日的功夫不可。”
“因此,儿臣以为,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必须要有临机决断之权!”
说到这里,赵桓略微停顿了一下,又加了一句:“必要之时,甚至还必须要有调动指挥边关驻军之权!”
“故而,儿臣以为,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之长官,的确应由位尊权重之人担任不可!”
“辽国既然愿意派出皇子坐镇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我大宋,自然也应平等相待,以皇子之尊,坐镇公署!”
“可是……”
赵佶犹豫了一下,才又说道:“桓儿,北地苦寒,你,你又怎么能受的了那般苦楚啊?”
“父皇!父皇不忍儿臣受此苦楚,难道父皇就忍心三哥儿四哥儿(哥儿,宋朝时哥哥对弟弟,父亲对儿子的称呼)他们,受此苦楚吗?”
“三哥儿四哥儿他们,可比儿臣还要年幼!”
赵佶在二十几个长大的,还没长大的儿子之中,其实最爱护的,还是皇三子,也就是赵佶口中的‘三哥儿’嘉王赵楷。
而赵楷,现在也不过才十四岁,还没加冠呢,连名义上的‘成年’都还算不上,自然也不可能满足契丹人在国书中提出的 ‘成年皇子’的要求了!
更何况,契丹人本来就生得高大威猛,赵桓好歹还已经跟契丹人打过几个月的交道了,从他的表现来看,对契丹人也并不害怕怯场。
若是换成还没跟契丹人打过交道,而且年纪又小上许多的其他皇子,就算是去了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恐怕也根本没法胜任宋国署长的重任,在跟契丹人打交道时,恐怕也不一定能表现得比赵桓更好!
因而,其实赵佶也知道,自己膝下这些皇子之中,唯一能够胜任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宋国署长的,也就只有太子赵桓了!
只是,赵桓毕竟是太子,国之储君。
所谓的储君,就是国君的副贰,国君离国之时,需要以监国的身份,主持国政事务,甚至主持朝会,决断军政要务的!
因而,国君可以离开国都,而监国,却永远都无法离开国都!作为储君,其实也一样,从政治上来说,就根本不允许一国之储君离开国都!
离开了国都的储君,还能监国吗?或者说,离开了国都的储君,他还能坐稳储君的位子,继续当他的太子吗?
不能!不能!不能!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哪朝哪代,皇子离京,都是不受宠的表现之一,皇子就国就藩,就更意味着他这一辈子,都与皇位无缘了!
太子离京,常驻京外,这更是历朝历代,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甚至于比皇子离京,就国就藩,恐怕还要惹人非议和猜疑吧?
不明真相的人,恐怕很快便会觉得太子这是失宠了,甚至可能已经彻底被官家放弃了,很有可能马上就要被官家剥去太子的封号,贬为庶人什么的!
如此一来,自然就会有‘聪明人’,投官家之所好,上书言及‘被贬’太子的中中国‘罪状’,从而好让官家能够‘顺理成章’的,剥夺太子封号,贬为庶人!
三人成虎的例子,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之时,就已经人尽皆知了,而且直到现在,也并没有过时!
可以说,一旦赵桓离京,他身上的太子之名,恐怕就很难保得住了!
即便一年两年,还能保住太子之名,可是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之后呢,长久没有出现在官家面前,相当于为质他国的质子,这样的皇子,还能继续做太子吗?
就算官家还念及父子之情,想要保住赵桓的太子之位,朝中的文武大臣,还有那些渐渐长大,身边又没有太子哥哥在压制着的皇子们,心里就不会有别的想法?
那些朝中大臣,恐怕更是要以社稷和百姓的安危,力劝赵佶早日更换太子,以免太子被帝国所擒,威胁大宋的江山社稷了!
种种言论,完全是为社稷和百姓着想,甚至根本找不出半点他们跟其他皇子有所勾连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