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章 失败的突围
作者:
酸奶酪 更新:2021-12-23 13:22 字数:4091
在中华帝国与俄国爆发战争之后,同盟国、协约国,乃至于中华帝国旁边的日本,纷纷大肆扩充其军备力量,还有一个国家也没有闲着,就是和中华帝国隔着一个太平洋的美国。
在华盛顿的总统办公室,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着美国海军部的部长乔治?杜威上将,一脸笑容的说道:“果然不出我的所料,中华帝国和俄国到底是爆发了战争,现在就看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态度了。”
乔治?杜威笑着说道:“真是上帝保佑,那个中华帝国的皇帝林大鑫,狂妄的直接命令中华帝国的军队对整个俄国边境线发起了进攻,虽然目前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把俄国陆军打的很惨,但是俄国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扩军600万,哦,上帝!俄国人真是疯狂,就是英国和法国不加入这场战争,中华帝国这次的麻烦一定不会小。”
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摸了摸下巴说道:“不过我看英国和法国插手这场战争的几率不小,英国和法国不是已经对外宣布进行扩军了嘛!”
乔治?杜威点头说道:“英国人宣布把陆军的数量由整体的210万,扩大到330万,还宣布准备新建造了8艘无畏战列舰以及一大批其他型号的军舰,这8艘无畏战列舰属于超级无畏战列舰的范畴,法国人也宣布把陆军的数量由230万,扩充到280万,同时法国人将要新建造6艘超级无畏战列舰。另外不止英国和法国进行了扩军,同盟国的4个国家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扩军,其中德国陆军扩军70万,将会达到350万,新建造8艘超级无畏战列舰;意大利陆军由55万扩大到80万,新建造6艘超级无畏战列舰;奥匈帝国的陆军扩充30万,兵力将达到140万;就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把陆军的数量由95万,准备扩大到130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还向意大利下了2艘无畏战列舰的订单。甚至连得到我们美国一笔巨款的日本,也加入了扩军的道路。”
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感慨的说道:“英法2国进行扩军还是为了应对中华帝国,而同盟国这个时候开始扩军,就完全是不怀好意了。看来我们美国陆军也得加快扩军的脚步,不然就被这些国家的陆军,拉下的更远了。”
乔治?杜威问道:“总统阁下,现在陆军方面对于把60万扩大一倍,变成120万的计划,进行的怎么样了?”
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禁揉了揉脑门,一提陆军的扩军计划,他总是不自觉的感觉到脑瓜门疼。
生活比较富裕的美国人,并没有太多的年轻人愿意参加军队,美国陆军原来的那60万兵力,都是不容易才弄出来的,还是靠着对军队的福利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才勉强使得美国陆军的兵力达到60万。
现在又要扩充一倍的兵力,而且美国又没有处于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也不能强令美国男青年加入陆军,弄的扩军计划已经实施了快一个月的时间,结果也没有招收到多少陆军的新兵。
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叹气说道:“上将,你也知道我们美国的情况,陆军要再扩充出来60万的兵力,真不是太容易的,我们美国的生活水平太高,小伙子们都不愿意加入陆军。”
乔治?杜威跟着苦笑了一下说道:“这个问题对我们海军来说,也一样的存在,现在我们美国造船厂内有6艘纽约级超级无畏战列舰和6艘内华达级超级无畏战列舰正在建造,12艘超级无畏战列舰每一艘都需要将近900名海军官兵,这样一来,我们美国海军就必须为12艘超级无畏战列舰准备超过万名的海军官兵,这还不算造船厂内正在建造的一大批其他型号的军舰,算上那些军舰,我们海军需要拿出来超过2万名海军官兵,而现在海军招收的新兵还不足1万,还有非常大的缺口。”
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无奈的说道:“看来只好把军队的福利政策再往上调,陆军的问题不说,海军一定要招收到足够的兵源,现在各国都开始大规模的扩军,我们美国的陆军是一时半刻不用考虑了,空军也因为战机性能的问题,无法大规模扩充,所以我认为应该再多建造一些海军的战舰,所以海军部应该把准备招收的新兵数量,再多增加一些。”
乔治?杜威听到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准备继续增建一些海军的军舰,马上急声问道:“总统阁下,有新的造舰计划了?”
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点头说道:“目前我们美国的造船厂,还有4个船坞可以建造超级无畏战列舰,考虑到近期世界各国不断的扩大军备,我已经向国会提交了追加4艘内华达级超级无畏战列舰的议案,国会应该可以在近期就会通过这项提案。”
乔治?杜威这时拍着胸脯说道:“总统阁下放心,就是生拉硬拽,我们海军部也会把所有军舰的官兵配备齐全,绝对不会影响我们美国这些新军舰服役的。”
世界上很多国家因为中华帝国和俄国爆发的战争,开启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中俄之间正在进行的战争,在新西伯利亚城一栋二层欧式小楼的废墟之下,有一间面积不小的地下室,这间地下室就是目前俄军第7集团军的司令官喀利科伊列夫和第8集团军的司令官维奇格斯基的指挥部。
一脸憔悴的喀利科伊列夫对同样憔悴不堪的维奇格斯基说道:“今天已经是8月18日,算上开战的那一天,我们2个集团军已经在新西伯利亚城坚持了4天,如果援兵再不到来,我们很难再坚持下去了,目前新西伯利亚城已经至少被中华帝国的军队控制了三分之二,我们2个集团军可能剩下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足15万了,武器弹药和粮食也所剩不多,维奇格斯基,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从8月16日的白天开始,到8月18日的傍晚,围困新西伯利亚城的中华帝国第三近卫军和安东省守备军,在空军战机和己方猛烈炮火的支持下,与困在新西伯利亚城内40万第7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的俄军,进行了惨烈的巷战。
虽然中华帝国第三近卫军和安东省守备军采取步步为营的进攻战术,就是攻下一块城区,就彻底清理干净这块城区的俄军力量,包括清理掉所占城区地下四通发达的地道,但是俄军抵抗的非常顽强,不断发动反击,特别是在夜间,中华帝国的军队失去空中优势的时候,这样也给第三近卫军和安东省守备军带来了不小的伤亡,巷战进行了3天,第三近卫军和安东省守备军的伤亡人数已经超过了3万人,也只是占领了三分之二的新西伯利亚城。
不过新西伯利亚城内的第7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更惨一些,在开战当天,失去了所有新西伯利亚城外围工事之后,有10万部队退回了城内,再加上城内原来的30万部队,使得防守新西伯利亚城的俄军依然有40万的大军,可经过了3天惨烈的巷战之后,俄国的2个集团军加起来已经不足15万人了,并且在新西伯利亚城内,被分割为了2个部分,一部分被包围在新西伯利亚城的西北城区,一部分被困在新西伯利亚城的东南城区。
俄军第7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的指挥部所在的西北城区,俄军还多一些,有11万的兵力,在另外一面的东南城区,俄军只有不足4万的人了。
第8集团军的司令官维奇格斯基一脸苦笑的说道:“距离我们最近,能支援我们的部队就是鄂木斯克城第12集团军的2个军,可电报上说,鄂木斯克城也被从哈萨克斯坦方向攻入我们俄国境内的中华帝国军队所包围,并且包围鄂木斯克城的中华帝国军队,还在城外挡住了支援过来的第14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现如今我们就不要想援兵的事情了,就是鄂木斯克城那里击败了中华帝国的军队,鄂木斯克城距离我们新西伯利亚城也有近1000公里,没有几天的时间,援军是别想从鄂木斯克城赶到我们这里,可我们还能再坚持几天吗?”
听了维奇格斯基的话,第7集团军的司令官喀利科伊列夫顿时陷入了沉默,现在新西伯利亚城内的俄军,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外面又没有援军能在短时间内赶来支援,困在新西伯利亚城内,除了被歼灭就是选择投降,再也没有其他的路能走了。
喀利科伊列夫沉默了片刻之后犹豫的说道:“我们坚守住新西伯利亚城,已经没有可能了,维奇格斯基,你看我们是不是现在命令部队向外突围,留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
维奇格斯基毫不犹豫的点头说道:“我看可以,虽然沙皇一再发来电报,让我们2个集团军坚守新西伯利亚城,但是我们已经尽了全力,现在即将面临弹尽粮绝的境界,如果死守下去,根本没有活路,我同意马上组织部队向城外突围。”
喀利科伊列夫接着问道:“那么沙皇那里怎么交待?”
维奇格斯基顿了一下说道:“先保证我们能活下去,再研究其他的吧!”
喀利科伊列夫点头说道:“那好,现在正好天色已经黑了,中华帝国的战机不能升空作战,我们可以趁夜向城外突围。”
随即2位俄军的司令官,给新西伯利亚城内的部队,下达了突围的命令,趁夜色离开这个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新西伯利亚城。
不过2位俄军司令官的想法非常好,但是现实却总是那么的残酷,包围新西伯利亚城的中华帝国第三近卫军和安东省守备军,打了这3天惨烈的巷战,自身伤亡虽然不小,但是也知道城内的俄军更惨,已经做好了防备俄军突围的准备。
当俄军发起突围的时候,一头撞到了中华帝国第三近卫军和安东省守备军,利用俄军原来城外工事,建立起来的一道防御工事,俄军突围部队拼死进行突击,也没有攻破这道中华帝国军队建立起来的防御工事。
并且新西伯利亚城内的第三近卫军和安东省守备军,在俄军向城外突围之后,趁机发起对俄军盘踞的2大块城区的进攻。
西北城区的俄军在突围中伤亡了近3万之后,2位俄军司令官无奈的命令部队退回新西伯利亚城,不过这时他们占据的西北城区,被第三近卫军和安东省守备军已经攻占了一小半,这还是2位俄军司令官没有把全部的兵力都投入到突围战当中,留下了4万部队继续守着西北城区,不然突围的部队,连退的地方都没有了。
等2位俄军司令官命令突围部队撤回城内之后,加强到了防守当中,才阻止了第三近卫军和安东省守备军推进的脚步。
而另外一面东南城区的俄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2位俄军司令官命令突围之后,负责东南城区全部俄军指挥的第7集团军一名军长,知道东南城区的情况,如果不突围出去,也许明天中华帝国军队的一次进攻,东南城区剩下的不足4万俄军,就得全军覆灭,于是他破釜沉舟的命令近4万俄军,全军一起向城外突围。
结果突围不但没有成功,东南城区也被第三近卫军和安东省守备军趁机占领,最后近4万俄军在突围战中损失了1万余人之后,就在那位第7集团军军长的带领下,放下了武器,选择向中华帝国的军队投降。
新西伯利亚城的俄军,如此一来也只剩下西北城区的7万余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