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倭国儒学大兴
作者:
少司寇 更新:2021-10-28 00:18 字数:2153
在倭国推行八股文科举制度,以彻底奴化所有倭国士族前,朱由检为了给予倭国人只醉心于儒学研究的动力,还特地拿出一万银元作为筹码让刘宗周在倭国设立了一个儒学最高成就奖。
朱由检要求刘宗周每年一度的评选此奖。
而且,要每届最多选三名倭国儒士作为该奖获得者。
对于获得此奖者,在获得这笔奖金外,将会获得大明皇帝授予的特别友好勋章。
奖金自然是从倭国赚取的盈利中抽出的很小一部分。
朱由检已经让韩菡照会幕府,要求幕府必须重用获得儒学最高成就奖的倭国儒士。
这不是说朱由检对获得此奖的倭国儒士多么欣赏。
朱由检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让倭国人更有动力醉心于儒学研究忘记振兴大和的事业外,也是为了培养大明在倭国的买办阶级即走狗,让这些儒士为了享受特权而成为亲善大明的代表。
总之,朱由检已经下旨给韩菡,要求凡是得到大明承认的倭国儒士是受大明保护的,就算是幕府将军也无权处死。
而倭国的儒士也因此在倭国的地位非常高。
朱由检这样做也让倭国士子阶层变得非常亲明,也开始越来越喜欢儒学,甚至都有直接崇拜崇祯帝朱由检的。
毕竟成为儒士就能成为倭人中的人上人。
至于武士因为不受大明的待见,而没几个愿意做武士。
而也因此。
希望振兴倭国,找大明雪耻的声音则在倭国统治阶层间的声音越来越小。
而朱由检让倭国儒士在倭国国内地位变高,甚至都让大明自己国家的儒士开始羡慕。
“陛下宁肯厚待倭国儒士,也不肯分利于本国儒士半点!”
朱彝尊叹了一口气,然后一口闷酒喝进了肚里。
曹溶也跟着叹道:“是啊!我都想辞官去去东洋了!听说那里儒士地位最为崇高!”
朱彝尊:“可不是,如今大明国内,工匠兵卒皆视为士,享受士的待遇,见官不跪,宋应星这个匠人甚至都封了侯!甚至还有好几个纯粹匠户出身的还封了伯!而儒士呢,却常被淮安的一些报纸批判为泥古不化之辈,甚至不少人还将天下板荡之祸归罪于我等士大夫!”
“辞官!必须辞官!我要去东洋!”
曹溶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同辞!”
朱彝尊也站了起来。
在他们看来,去东洋被王公贵族奉为上宾,享受着万千倭国美眉的追捧,大谈圣人学问不香吗?
何必非要在这里和一群下流人物为伍!
朱由检收到朱彝尊这些文官的奏疏后很惊讶地笑了起来:“好啊!以往是朕让他们自请去云贵一带为官,教化当地蛮夷,没人愿意,如今却都主动辞官要去东洋。”
“陛下这些请辞的都是清流名士,理学大家,这一去东洋,只怕真会让倭国儒学甚于我大明。”
蒋德璟回道。
“挺好!全部批准!以后,让朱由菘可以在倭国多投资培养一些倭女瘦马,多开几座青楼,这些儒士们过去后,最受影响的肯定是国内的教坊业!到时候倭国的声色产业肯定会兴起,至于倭国儒学甚于我大明,倒不必担心,将来灭了倭国就是!告诉他们,朕准予他们也去倭国开设儒道分院,俱授正七品院正之职,但要求必须传授汉话汉字,发扬程朱理学。”
朱由检如此说道。
于是。
朱彝尊和曹溶等士大夫成功辞官,也成功接收了朝廷的新职,怀着对大明的失望来了倭国。
一到倭国,朱彝尊和曹溶等人就受到了刘宗周和倭国儒士的欢迎。
刘宗周不禁感慨道:“真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啊!”
“刘公,许久不见!”
朱彝尊一到倭国后就朝刘宗周拱了拱手。
与此同时,一些穿着儒袍的倭国儒士也纷纷过来见礼。
刘宗周也介绍起这些人来。
“这位叫孔仰儒,字子野,号陋室居士,是奈良大儒,如今特来本儒道院求学问经。”
刘宗周先介绍第一个人后,朱彝尊就忙拱手致意:“子野兄!幸会!”
于是,刘宗周又开始介绍起其他倭国儒士。
这些倭国儒士现在都操着一口不算流利的汉话,也都各自取了汉名。
和后世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是国际范是精英时而刻意取英文名字,在本国操一口英文一样,受大明如今国威甚强的影响,如今这些倭国儒士为了证明自己是这个时代的精英,表明自己与普通倭人不同,也自觉地取了汉名,自觉地学习汉话,而且基本上是以孔姓为主,毕竟他们现在最仰慕的圣人就是孔子。
而且,这些倭国儒士也自觉地取了字,取了号,好以此显得自己在倭国很高贵、很精英一样。
而这也因此让朱彝尊完全没有身在异国他乡的陌生感,觉得这就是国内,而且比国内更好,至少真的是谈笑有鸿儒。
以至于接下来,当朱彝尊等来自大明的文官尝到倭国歌舞伎的追捧和软玉温香般的风情后,就更是忘了大明。
这些来自大明的大儒又再一次带动倭国的儒学,使得倭国学儒的越来越多。
同儒学在国内和朝鲜很容易被统治者接受一样,倭国的统治者也很容易接受这些儒学。
何况,儒学发源地的大明如今还如此强盛,还刚刚教育了他们。
一时间。
在大明本土失意的大儒们因此纷纷去倭国,而倭国人也纷纷丢下武士刀穿上儒袍开始之乎者也。
倭国因此儒学大兴。
……
而此时。
已经儒学大兴许久的朝鲜王国,也同大多数儒家士大夫一样有自己字和号的国王李倧则正战战兢兢地接受着大明帝国皇帝陛下朱由检对他的处置安排。
但李倧得知大明皇帝朱由检要把他押解去淮安审判时,他整个人都慌了。
李倧朝前来宣旨的太监卢九德跪了下来:“上差!求您了,求您告诉大明皇帝陛下,让他放了本王吧,他想要什么都可以,金钱、美女、土地,他想要多少就要多少!我只求他饶了我一命,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