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记_分卷阅读_123
作者:
石头与水 更新:2020-06-12 19:03 字数:4702
胡太后就想同皇帝儿子抱怨抱怨此事,可转念一想,她今日设宴,独不请谢莫如,叫儿子晓得,定又要与她谈心了。胡太后肚子里恨了一回,到底没再追究。
谢太太进宫,倒是谢贵妃私下同母亲说了一回,叹,“太后毕竟是长辈,莫如的性子,我怕我说了她也不会听。还是母亲跟她说一说吧,既进宫来,便是看望苏妃,也该先到慈安宫问候太后娘娘一声的。”
谢太太便特意到五皇子府来知会了谢莫如一声,谢莫如听了道,“太后娘娘一向随心所欲惯了的人。她若得了理,怎容贵妃私下同太太说呢,怕太后早就嚷嚷的全帝都都晓得了。祖母放心,我心里有数。”
谢太太知谢莫如一向凡事都有自己主意,她来也只是给谢莫如提个醒儿罢了,如此便不再多方此事。接着,谢太太又说起谢莫忧出阁的事,问谢莫如要不要回去热闹一二。
谢莫如问,“定的哪天的日子?”谢莫忧的亲事不错,戚国公府的嫡出的三公子,虽说袭爵没这位三公子的份儿,这位公子是戚夫人嫡出,有家族助力,只要人品正常,日后前程自是少不了的。
“去西山寺卜的吉日,十一月二十二。”
谢莫如道,“添妆那日,殿下怕不得闲,我自己去吧。待二妹妹正日子,我与殿下一道过去。”
谢太太喜上眉梢,“那可是极好的。”实在没想到谢莫如肯这般捧场。
谢太太絮絮的说了些家里的事,除了谢莫忧将要成亲,谢芝也要开始说亲了,谢太太说了几家闺秀,似是不大满意的样子。谢莫如并没有给谢太太什么意见,谢芝念书上不若其父其叔,别看谢松在正五品上蹉跎多年,谢松是正经进士出身。谢柏比其兄更胜一筹,正经探花,谢芝则未见此等灵性。且女子嫁人与男子娶妻,世人的标准也不一样,女孩子多看性情出身,男孩子则多重功名前程。如今谢家仍是尚书门第,谢莫忧虽是庶出,宁家也是正四品祭酒。再加上谢柏尚宜安公主,谢莫如也嫁入皇室,故此,谢莫忧哪怕庶出,说上一门上等亲事也不难,谢芝的亲事想样样周全,则不大容易。
只是谢太太说了半晌,谢莫如也不好不回应,谢莫如道,“阿芝的媳妇,毕竟是府中长孙媳,门第出身暂且不论,最好是一宽厚通达的女子方好。于祖母,可为祖母臂膀,帮着管理家事。于阿芝,也可内在辅助照顾他。就是于子孙后世,一个事事明白的母亲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谢太太一面听一面点头,“我也是这样想,只要女孩子出众,哪怕门第寻常,我也是愿意的。”又说到一事,“咱家姑太太,你姑祖母要回帝都了。”
谢莫如倒是知道这位姑太太,说来是谢尚书的胞妹,嫁的是南面儿沿海的余家。余家也是大户人家,只是家族离帝都忒远,当初是余姑老爷来帝都春闱,榜上有名,青年才俊,谢家许之以爱女。就此一嫁,几十年没回帝都。
谢莫如道,“以往只听说过姑太太,余家在南边儿,倒是没见过。”
谢太太叹,“姑老爷在帝都三年翰林后就外放了,原本外放的官儿,总有回帝都陛见的时候,偏生姑老爷外任没多久,接着守了十来年的孝,先是家里祖母过身,这是一年的孝,这一年的孝刚守完,接着姑老爷的父亲又过逝了,父孝守完,母亲身子又不大安稳,如此接二连三的,十来的光阴就过去了。姑老爷起复的时候已经三十几了,自县令、同知,如今在北昌府做知府,这回是他家长子准备参加明年的春闱。姑太太多年没回来过,就打算与长子一并回来看看。”
祖籍离帝都这般远,还能让谢家许以爱女,想来这位姑老爷年轻时亦是出众人物,只是宦途不大顺畅是真的。谢莫如总能找出合适的话题,道,“姑太太这天南海北的都走遍了,可见是见过大世面的。”
谢太太笑,“是啊,姑太太打发人来信上也说,在外头的日子自不比帝都舒泰,可要说世面,真见得不少。”
谢莫如成亲时,这位姑太太还打发人千里迢迢了送了添妆礼,有珠子有药材的,都是不错的东西。如今想想,约摸是姑太太随夫宦游时各地特产了。
谢莫如笑,“等什么时候姑太太到了,祖母打发人来同我说一声。”
谢太太一口应下,及至中午,谢莫如留谢太太用饭,谢太太见菜品样样精致,吃起来比家里饭菜更加可口,也便放心了。
其实谢太太还有桩心事,本想着问一问谢莫如肚子有动静没,可一想谢莫如的性子,何况小夫妻成亲日短,就没再问。
及至谢太太下晌回家,晚上与丈夫说了今日见谢莫如的情况,谢尚书稍放下心来,可见谢莫如还是有心与娘家来往的。至于前事,谢尚书想着,我又不是现在立刻就死了,总有弥补的机会。
谢姑太太是在谢莫忧成亲前到的帝都,她年纪比谢太太还小个七八岁,但论保养实在及不上谢太太,不过,谢姑太太精神头儿极佳,说话且爽俐,待人也和气,每个孩子都给了一份儿丰厚的见面礼。
尚书府还摆了两日酒,请族人一道过来吃酒,热闹一二,也认认亲戚,谢尚书谢松父亲亲自将族中子弟介绍给谢姑太太的长子余帆认识。谢姑太太回帝都日程虽短,在见谢莫如之前,对谢莫如也是有所耳闻了。主要是三老太太哭天抹泪的与这个侄女抱怨过,“大侄女也知道,我是个直肠子,想是先前有惹的王妃娘娘不悦的地方,再不能入王妃娘娘的眼呢。”
谢枫之妻苏氏则道,“王妃再和气不过的,不说别个,阿静常过去王府,王妃对姐妹们很是照顾。”谢莫忧出嫁,谢莫如也会过来吃酒,这就很能说明谢莫如的心胸了。
谢太太则说,“姑太太只管放心,王妃是个明理的。”
谢姑太太是在谢莫忧的添妆礼时见到的谢莫如,谢家在帝都日久,亲朋故旧的不少,故此,谢莫忧的添妆礼颇为热闹。谢贵妃也自宫里赐下不少东西,谢莫如亲至,排场不大不小,除了不理会三老太太一行,对谁都不错,还尤其对谢姑太太道,“听说姑太太要来帝都,我备了些东西,不成敬意。”
谢姑太太忙起身道,“劳王妃惦记,老身怎么敢当。”
“姑太太坐吧。”谢莫如摆摆手道,“一家子骨肉,不必多礼。虽未见过姑太太,常听祖母提起您。”又问谢姑太太身体可好。
谢姑太太一面答着,一面忖度,三婶子这是怎么得罪了王妃啊。看王妃真不是个不讲理的,何况,既能做皇子妃,哪怕有魏国夫人的原因,起码谢莫如个人素质也得过关。倘是小鼻子小眼睛的事,估计王妃不会同三老太太计较。
谢姑太太又将小女儿余瑶叫来给谢莫如请安,谢莫如笑,“看小表姑的年纪,像与阿静相仿。”
谢静自小就常跟谢莫如一道玩儿的,及至谢莫如嫁给五皇子,也接她去王府玩儿过几遭,故此,她在谢莫如面前很是自在,笑,“王妃姐姐,表姑比我还小两个月呢。”
谢莫如命侍女给了余瑶一份表礼,道,“不知小表姑也一道来,简薄了。”又有给余帆的礼物,一并令余瑶收下。
余瑶大大方方的道谢,又替长兄行了礼,礼数气度都不错。
谢太太忽然想到谢莫如说的,一个好母亲与一个糊涂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完全是不一样的。看一看在谢莫如面前自在说笑的谢静,再看看大方端庄的余氏,再看一看满面不自在的三房……再想一想那糊涂的宁氏,谢太太感触颇深。
作者有话要说:
☆、第114章 施粥事件
谢姑太太是在谢莫忧婚礼后才由谢太太陪着去了五皇子府,谢姑太太道,“早就想过来看望娘娘,我青春一嫁,三十来年未回帝都,乍一回来,亲友相逢,自有一番泣笑叙阔,倒是那天娘娘归家先见了我,还给了我那些东西。”谢太太颇会拿捏分寸,客套中又带了几分亲近,道,“这些年,我是南边儿住了十来年,又随着阿瑶她爹各地做官,这次回来,特意带了些北地的参葺皮毛,娘娘自然不缺这个,却是我的心意。”
谢莫如笑,“姑太太客气了。我大婚时您就托给我捎了不少东西,俱是难得之物。”命侍女收了。
“娘娘大婚前,阿瑶她哥正准备秋闱,不然实在是想着早些回帝都。按理阿帆也当过来给殿下请安,只是听大哥说殿下正管礼部,我想着,还是待明年春闱后再叫他过来。”
谢莫如想这位姑太太瞧着爽俐,实则是位谨慎细致人,便顺势说了些明年春闱的事,有谢尚书看顾,自然会安排余帆拜访帝都有名的大儒。谢莫如道,“男人读书写文章的事我不大懂,不过,咱家一向诗书传家,就是姑太太家也是书香大族,表叔在这上头,想是不消人操心的。倒是阿瑶,若是有空,只管过来,我府里向来清闲,倒喜欢她们过来说说笑笑。”
谢姑太太又不是傻子,当下忙应了,笑道,“乡下丫头,没见过世面,她在我身边倒还好,只是初次来帝都,帝都的规矩,她还不大熟悉。娘娘这里来往的多是高门贵第,若是她有哪里不妥,娘娘只管教导她。”
谢莫如笑,“姑太太只管放心。”问起余瑶在北昌州的生活来,余瑶道,“别人都说北昌荒凉,我倒觉着挺好。那儿夏天不似我家里那般炎热,冬天虽冷,也有热炕可以过冬。而且土地肥沃,种出的米比我家那边儿更好吃。北昌的老山林里产上等人参,我爹说人参这样贵重的药材,非但得有适合生长的气候,还要有适合生长的土地,起码薄田里就长不出人参。北昌州就是人少,不过地方大,反正我觉着,是个好地方。”
“那儿的冬天有些长,你们平日里都吃什么?”
“冬天的话多是吃热锅子,有很多种热锅子可以吃,羊肉、鱼肉、牛肉、兔肉,狍子肉、獐子、鹿,偶尔还有熊、野猪,吃的东西太多了,不过冬天鲜菜很少,多是腌菜和干菜,想吃鲜菜只有存在窖里的萝卜、白菜,还能发些豆芽吃。”
余瑶口齿清晰,谢莫如听的很有兴致,道,“我在书上看说,北昌也有平民把屋子半截建到地下的,有这种吗?”
“有。建到地下是为了保暖,夏天也凉爽。就是下雨要做好排水,下雪的话,清理积雪比较麻烦。”
及至午饭后,谢太太谢姑太太余瑶一行人告辞,谢莫如又给了余瑶一套点翠首饰,几样适宜女孩儿家穿用的衣料绸缎,笑道,“上次见面太仓促,这个拿去玩儿吧。”
余瑶道谢接了。
连带着谢莫忧出嫁时的相见,三次见谢莫如,谢姑太太都觉着谢莫如是个难得的和气人。谢姑太太私下同谢太太打听,“我看王妃明理可亲,三婶是怎么得罪王妃了?”
谢太太一叹,“三婶那性子,妹妹也是知道的。不说别个,先前莫如险去和亲,我们在家里急得了不得,三婶颇是兴灾乐祸,我都不知该怎么同妹妹说。”关键还有以前三老太太干的那些事,就甭提了。三老太太与谢莫如,那绝对是旧怨啊。
谢姑太太听了,半晌无语。
谢姑太太给谢莫如的礼物颇为实诚,皮毛药材都是当用之物,谢莫如挑着好的留出一些做苏妃生辰礼用,再清点一回过年给两宫年礼,文康长公主府打发人送了赏梅宴的帖子来。
这还是谢莫如第一次接到文康长公主赏梅宴的帖子,拿上等封打发了过来送帖子的大宫人,谢莫如又叫来管事去外头买些糙米,天气日寒,谢莫如还打算如往年般设个施粥舍米的粥棚。待五皇子傍晚回府,两人用过饭,谢莫如与五皇子商量此事,五皇子颇是赞同,“这是大好事,帝都府往上报说如今天气日冷,城中颇有些穷困艰难的,现在支撑已有些困难。还有明年是春闱之年,有些贫寒士子早早来了帝都,银钱不凑手,寄住寺庙,衣不裹腹的都有。父皇已拨了米粮命帝都府在外施粥了。”
“我也让周管事去外头买米了,明日与她们几家商量,不然,单独咱们自家做这事不与他们知会一声也不好 。”与五皇子说了些家事,谢莫如又说到谢姑太太来帝都的事,道,“算起来是我娘家表叔明年春闱,殿下正管着礼部,姑太太就说待明年春闱结束再让表叔过来不迟。”
五皇子笑,“我不过是在礼部学着当差,你娘家姑太太也太小心了。”
“小心无大过。”
五皇子并未放在心上,他倒是由春闱想到礼部,道,“要不是有明年春闱的事儿催着,嫡庶章程还吵不出来呢。”
“一国典礼,自当慎重。”
五皇子道,“人人皆有私心,都知嫡庶不同,咱们的份例是不会减的,不过是要给二哥加些份例,就能吵吵这些天。”
“这都是快的,待立太子时看吧,更要吵翻天。”
“我倒宁可父皇快些立了太子才好。”五皇子点评礼部人员,尚书就是个老狐狸,天天打太极,底下就是一窝跳蚤,天天蹦哒来蹦哒去的就知道吵吵,却不干正事。
谢莫如给他总结,“人心不齐呗。”
“就是这话。”五皇子道。
谢莫如想了想,忽就笑了,道,“殿下现在,倒跟我刚来王府时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