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巧得天工
作者:
八斧巡抚 更新:2021-09-19 05:12 字数:2504
与此同时,兴庆宫附属的南书房内,赵信也长长的呼出一口气,“总算完成了。”
“陛下,辛苦了。”
一直在旁伺候的苏卿语和林玉颜见他如此,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
前者说着,连忙端过早就准备好的莲子羹,并用银勺舀了一扫递到他唇边。
而林玉颜则在旁边忙着收拢笔墨。
赵信下意识的张嘴接过银勺中的莲子羹,冰凉的感觉瞬间顺着舌尖沁入肺腑。
赵信再次呼出一口气,闻言一边慢悠悠的嚼着一枚软嫩的莲子,一面微笑的看着面前一张张的书稿道:“确实辛苦,不过值得。”
说罢看见还在收拾书稿的林玉颜道:“玉颜,别忙了,你们也辛苦了,先歇一歇待会再收拾。”
说罢伸手从苏卿语手中接过盛莲子的银碗,舀了一勺莲子羹送到林玉颜唇边道:“来,奖励一口皇后亲手调制的莲子羹。”
“啊,臣妾……”
林玉颜没想到他会来这一出,顿时闹了个大红脸,想要推辞,但是勺子已经碰到唇边了,只好小心的张口接下来,但俏脸却红得要滴出血一般。
随即娇嗔的看了他一眼,又偷眼看了一眼皇后,见后者只是笑,好像没在意,才松了一口气。
赵信见此不由呵呵一笑道:“不用看,卿语,为示公平朕也喂你一口。”
说着真就舀了一勺递到苏卿语唇边。
这下轮到苏卿语脸红了,不过两人到底相处时间更长一点。
而且这两天三人一直共处一室,除了抄书稿之外,少不得也会做一些羞羞的事,期间比这更害羞的事也做过了,所以倒也没甚在意的吃了一口气。
为了掩盖尴尬,岔开话题问道:“陛下,这些书稿上的内容,任意一样传播出去只怕都要翻天覆地,陛下真打算把它们都传播出去吗?”
林玉颜闻言也同样点头道:“是啊,这上面所载的内容实在太过珍贵了,任何一样都足以兴盛一个世家,这样传播出去的话不知道要引起什么样的轰动。”
说话间忍不住拿起一页书稿,书稿上的内容由半页文字配半页插画组成,而那文字是出于赵信的手,而这幅插画却恰好是她自己亲笔完成的。
插画旁边还配着一行小字,《天工开物之作咸篇》(制盐)。
上面的文字则详细记载着关于制盐的详细流程,再加上配图,更加一目了然。
她从小在崔家长大,虽然崔岑目的不怀好意,但是她过的确实是贵女的生活,对于这些民间技艺,她当然谈不上了解。
但就算如此,她也能看得出来这上面所载的制盐工艺至少比当下的制盐工艺高明十倍。
而盐的价值更加不用多言。
这样一种工艺一旦传出去,落在任何一个豪门手中,都必然会是一样兴旺家族的绝技,是绝密的那种。
而这不过是这诸多书页之中的一页而已。
而其中更有一些技艺,是她完全闻所未闻的。
比如其中一篇叫做《**料》她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但是看到赵信对这一篇格外郑重,便知道其中的内容绝不简单。
在她的观念里,这些绝技无论如何也应该郑重收藏起来,秘不示人。
赵信闻言不由哈哈一笑,“爱妃忘了吗,朕是大秦皇帝啊,别人需要兴旺家族的技艺,朕需要吗?”
两人一怔,这才意识到,他们现在是天家了。
对他们来说,要兴旺的不是家族,而是天下。
只要天下兴旺了,他们的家族自然就兴旺了。
“朕不仅要传播,还要大传特传。
在天下人眼里,这是一个个兴旺家族的技艺,在朕看来这是大秦即将要兴起的无数作坊,而每一个作坊都能养活数十,数百,乃至数千的子民。
你们想象如果有一天京畿之地有一千家这样的作坊,那么朕还用担心流民吗?”
两人闻言忍不住想象他所描述的场景,随即恍然,“陛下是打算用这些东西解决流民问题吗?”
“嗯。”
赵信点点头,心中也有些压抑不住的兴奋。
他这一次真没想到,这一次剧情反转的奖励,不但给了他两千多点的气运值,还直接给了他一本《天工开物》还是绘图本的。
时间倒回到两天前,当他刚刚跨入朱雀门的那一刻。
脑海中恰好响起系统的提示:【系统扫描完成,异宝山河印信息已收入系统记忆库……】
【本次扫描消耗十八个时辰,消耗气运值1029点……】
赵信听到这里险些要骂娘。
但紧接着系统的声音再次响起:【系统运行已恢复正常,剧情反转奖励开始结算……】
【山河印剧情反转成功,宿主获得异宝山河印,奖励气运值1200点,异宝加持气运值1000点……奖励物品绘图本《天工开物》一册……】
【宿主目前拥有气运值1141点,满足升级任务条件,宿主是否使用10000点气运值抽奖?】
赵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仿佛感觉系统的声音还在脑海里回响。
而当时的赵信却感觉脑子里嗡的一声,他万万没想到这一次的剧情奖励居然这么给力。
一册《天工开物》这瞬间就等于把他不会像其他穿越众一样搞发明的短板给弥补了。
虽然天工开物也只能代表明代时期的水平,但是对他现在来说也够了。
比如制盐,制糖,造纸,还有冶炼等等,大明的水平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相当高超了。
甚至连同时代的欧洲在很多方面也大大的不如,不然这本书在欧洲也不会被一再翻译成那么多版本了。
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这本书传入西方直接加速了西方的发展进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赵信对于这本书原本的感情是复杂的。
在现代人的考古价值来看,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巨大的。
但是在当时的角度来说,华夏知识分子保密意识的缺失,也是华夏民族灾难的间接加速剂。
华夏两个在后世被吹爆的所谓科学家,一个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另一个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
但这两人在当时来说,都对本民族的发展贡献寥寥。
反而是一个造就了后来游牧民族的发展,一个弥补了西方世界在农业以及造纸术,丝绸制造,印刷术等等领域的短板。
有人说是华夏人自己不重视,可是很多人却忘了,这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他们的所谓科学都只是记录。
虽然在部分领域也有所进步,但是整体来说,他们并没有超越当时的发展创造。
也就是说他们记录的东西,本来就是当时社会的工匠们就已经会的东西,重视了,又能怎么样呢?
只不过到后世,因为某些学者妄图证明,华夏民族也和西方一样,有西方式的科学家,才把这两个在西方世界有影响力的所谓科学家吹爆而已。
当然不管怎么说,现在来说,这本《天工开物》对赵信来说却无异于神助。
而且这东西一到手,他对于这一次的旱灾应对也跟有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