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29)
作者:cuslaa      更新:2021-06-06 05:41      字数:3423
  【第二更。】
  蔡京早早的就来到了宣德门外,比他过去当值的时候,还要早了几刻钟。
  而蔡卞就更是难得早起,仅仅是五日一朝的六参官,做的还是馆阁中的闲差,寻常睡到日上三竿都没有关系。
  但他们抵达宣德门的时候,外面已经站满人了。
  紫色、朱色、绿色,三色官袍簇拥在宣德门外的广场上。
  都是听到了消息,早一步赶过来确认的官员。
  蔡京在人群中发现了强渊明的身影。
  饮酒至中夜,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就是有影响,也被宰辅深夜入宫的消息给洗清了。
  若一点政治敏感性都没有,就别想再往上面多走几步。
  时间一点点过去。
  代表天子龙驭宾天的钟声没有敲响,天子依然还在人世。
  但宰辅们同时入宫到底是怎么回事?天子的病症到底有多重?还能拖多久?
  这样的疑问,缠绕在每一位官员们的心中。
  宣德门城楼上,明显的加强了防备。巡视城墙的队伍,多了许多,而且是全副武装,就在城下,也能看见他们身上的盔甲反射出的旭日的光芒。
  城门的另一面,突然传来纷乱的脚步声。
  城门外,顿时安静了下来。
  门开了。
  不是一贯的侧门,而是正门中开。
  从大庆殿到宣德门,再到内城南门的朱雀门和外城的南薰门,都是在一条直线上。如果视力够好,站在南薰门外,可以一直看到大庆殿的台基。
  当年大内诸殿新修,太祖皇帝赵匡胤坐在大庆殿御座上,传令打开诸门,对群臣说,‘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见之’。
  天子出入宫禁,宣德门这座皇城的正门肯定要打开,而天子践位,也同样会大开正门。
  ‘内禅。’
  稍有点经验的朝官,头脑中立刻跳出了这个词来。
  而接下来从城门中出来的内侍,向群臣宣读的御札,也向所有朝臣证明了这一个猜测。
  前面不算长的引语没几人细听,尽管王安石写得很出彩,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段,所有人都抓住了,‘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帝,退处圣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一应军国事并听太上皇后处分。’
  果然是内禅。
  但疑问随之又起。
  皇帝发病肯定不是那么简单。不然等几天的耐心,宰辅们还是有的。
  不过,当今的宰辅各有各的心思,派系也都不一样。他们是怎么达成的协议?还是说……
  蔡京抬头看看城上,全副武装的禁军士兵。
  心中突然有些后悔,说不定今天告假在家比较好呢。也不知这一进去还能出来几个人?
  聪明人总是想得太多。
  进入大庆殿前的广场上时,蔡京便明白了这一点。
  昨夜入宫的宰辅们都在,一个也不少。王安石立于最前,统领群臣。
  而只有曾布,站在班列之外。
  他是礼仪使,主持着大宋开国以来第一次内禅仪式。
  赵佣如同泥塑木雕,该做什么都是听从礼仪使的安排,没人看得出他在想什么。而赵顼坐在靠椅上,不论进行到了哪一步,都是一动不动。
  在大庆殿中举行的内禅大典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很快就结束了。
  一个病废,一个幼弱,哪里可能拖太久?只是认个人,告诉朝臣们,大庆殿的御座上换了人了。
  礼制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完完全全依照礼制,出了意外,责任谁来承担?
  南郊祭天时的事故,还历历在目,谁也不敢去冒那样的风险。
  宰辅们都是极为现实的,不会犯那种老冬烘的蠢。
  至于接下来的太庙、社稷、朝见太上皇,该走的程序,自有太常礼院去负责。到时候,让赵煦走过场就行了。还有接见外国使臣,向辽国派去国信使,还有改元,还有赏赐百官三军,等等等等,千头万绪,都要急着解决。
  宫中还要有一番动作,除了人事以外。还要改建圣寿宫,供太上皇居住。新天子赵煦入住福宁殿。
  不过那也是日后的事了,现在还不至于那么急。
  只是想到接下来朝堂上可能会有的变化,却让很多人开始心急了。
  ……………………
  时近黄昏,一夜未眠,又忙碌了一天的各位宰相、枢密和参政大多数都有些疲累了。精神虽还都旺健,可身体多数都吃不住了。
  韩冈也扶着王安石在宫中安排休憩的小阁内坐了下来,长舒一口,道:“总算告一段落了。”
  说是这么说,但宰辅们接下来的几天依旧要轮班宿卫宫中。帝位刚刚传承,接下来的几天正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现在歇息,也只能是暂时的。
  “这才是开始。”王安石摇头。
  “的确。”韩冈道,“之后要做的事还很多。”
  “可也是结束了。”
  “嗯。”韩冈点头称是。
  皇帝换了人。赵顼这位太上皇帝,虽然还带着皇帝二字,可是已经不再是君临天下的天子。从今往后,就是新天子赵煦成为亿万子民的君上。
  “十四年啊。没想到就这么结束了。”王安石眼神迷离,方才在草草而行的大典上,所有人都紧张得生怕出半点意外,完全没有时间多想什么,只是现在歇下来,
  “十年来,天子得岳父辅佐,其功可昭日月。”
  “钓国平生岂有心,解甘身与世浮沉,应知渭水车中老,自是君王着意深。”王安石不顾韩冈侧目,怆声长吟,似笑似悲,“忽忽十四载。人尚在,鬓已催。”
  “岳父!”韩冈声音陡然提高。他没想到王安石心中的愧疚有这么深,这是打算要退了?
  王安石盯着韩冈好一阵,“老夫是不用考虑那么多。接下来是玉昆你们的事了。处理国事要稳重,不要遗人话柄,对待天子更要恭敬。玉昆,不要忘了寇忠愍。”
  王安石也只有对自家人才说这么直白,韩冈心中感动,“岳父放心,小婿明白。”
  有时候,是好是坏,只在一句话间。
  当年辽人入寇,寇准力主真宗亲征。订澶渊之盟,使辽国退兵后,寇准以功臣自居,而真宗也洋洋自得,并对寇准极为敬重。战前一力主张的王钦若只说了两段话,‘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先攻击澶渊之盟的性质,再定性寇准的行为。区区几句话,一下就扭转了真宗对寇准的看法,寇准随即被赶出京城。
  人心是说不准的。人的想法总是很容易就被动摇。
  现在觉得赵煦日后会怎么想,是觉得有定策之功,还是觉得是凌迫君上,那就是笑话。
  一件事,正说反说,都能说出道理。关键是要看是怎么说,何时说了。
  可能赵煦到时候甚至会忘了昨夜的那一幕。可是想到也好,想不到也好,现在担心又能如何?难道还能以为等到新帝亲政后,身边没小人上眼药?
  在场的都是共犯,事后算账又能跑了哪个?宰辅之中,也只是一个吕惠卿能例外。到时候若是被追究,一个个都逃不了。
  王安石的担心,当然不是杞人忧天。
  只是韩冈感动归感动,却并不是很放在心上,王安石的担心,人人都考虑过了。既然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那就是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利大于弊。所谓的后患,也只是必要的风险而已。
  “玉昆。平章是怎么了?”章惇迟了一步进来,正看见王安石推说累了,进去休息了。
  “家岳是想要退了。心里那一关他过不去。”韩冈不作隐瞒,反正也没必要隐瞒。
  章惇看起来并不惊讶。以王安石的性格,之前肯舍了面皮去写内禅大诏,肯定要告退以求自清。再做他的平章,不知会有多少脏水往他身上泼。
  “玉昆你呢?”章惇问的直接,“有雍王和司马君实在前,这一回怕会有人多想。”
  韩冈之前可是一并向皇后递辞章的,现在王安石退了,韩冈却留在宰辅班中,肯定会惹来他人议论。不过这还只是小事,更重要的,天子因,最终也瞒不过人,必然会有人会将之与司马光和赵颢联系起来。
  一个皇帝,一个亲王,还有一个太子太师,落在他手上后,一个个都犯了心疾,韩冈身上的压力绝不会小。是人都要畏惧三分。
  “一个是装的,一个是犟的,只有这一位才是真正的病症,而且还不是随时都病着。”
  韩冈的表情中看不出半点异样,似乎并不担心。
  章惇看了韩冈半天,忽然问道,“天子……太上皇会清醒过来,玉昆你是事先就知道的吧?”
  “怎么可能?”
  “那就是你根本不在意,不是吗?”
  韩冈一笑:“好也由他,坏也由他。”
  赵顼的心性,也只有初苏醒的时候才会激动。一旦冷静下来,就会玩弄他最为擅长的权术。去年的冬至夜,韩冈是在最好的位置上欣赏过赵顼的表演,又怎么可能还会忘掉还有这种可能?
  只是因为不论赵顼是否清醒,对他都是好事,韩冈才半点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