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11)
作者:cuslaa      更新:2021-06-06 05:40      字数:3758
  站在胡谷寨外的高地上,已经全然看不到辽军的身影。
  从城里到城外,在斥候的报告中随处可见的辽军骑兵,在一夜之间全都消失得一干二净。
  “辽贼当真全都退了!”拿着千里镜,折可大始终没能在胡谷寨中找到辽军残留的人马,“还真是干脆啊。”
  “契丹人当然干脆。攻敌干脆,撤退也干脆,要不是这一回事出有因,在枢密抵达忻口寨之后,他们就该退出去了。”打过多年交道,折克仁很熟悉辽人不愿意在战斗中消耗自身实力的性格,“不过还应该有几个吧。交接时总要有几个人的。总不至于让田诚伯唱一曲独角戏。”
  “那就应该快了。”折可大手中的千里镜转了一个方向,宋军的红旗出现在镜头中,距离只有一里,大约千余人的骑兵队伍正在等候着进驻的通知,“秦琬和韩中信那边也准备好了。”
  折克仁没有拿着千里镜,只是转头过去看了一眼,整齐俨然的队形正如他的侄儿所说,的确是准备好了的样子——那不是校阅时的横平竖直,而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并冲入战场的整齐。
  布阵和作战不同。兵形如水,作战有灵光一闪的余地,也允许天才的出现。但相时而动、因地制宜的布阵,不是经历过完善的军事教育的将校,便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出自世代军旅的家族,才有这样的能力。
  “秦琬世代从军,那倒是没话说,倒是韩中信让人意外了。”折可大啧着舌头:“难道在韩枢密手下奔走了几年,就这么有效?”
  “你当韩中信是什么出身?”折克仁哼了一声,虽然知道韩中信出身的人不多,但其中有他一个。论起在军中的时间,韩家不一定会比秦家要少。
  田腴代表韩冈去与辽国驻守胡谷寨的将领办理交接手续,前几日也都是他负责处理,两次下来,程序熟极而流,也不再像第一次时那样拖延了许久。
  算上胡谷寨,韩冈向耶律乙辛要求先期给付的五座城寨,四天内已经交还了三座,只剩下最重要的雁门、西陉二寨没有交还。
  仅仅小半个时辰后,胡谷寨南门的城头上,一面招展的大旗扬起在半空中,进军的鼓声迫不及待的响了起来。
  鼓声顷刻间传遍了山谷两侧,飞奔而出的骑兵让之前的阵型犹如雪崩一般消失不见,但即使在行进中,那如同离弦之箭,直奔前方而去的每一队骑兵,都与左右前后的战友有着隐隐的联系。随时可以应对敌军的攻击。
  宋军的士兵们怒涛般冲进久别的寨堡,在各部将校的率领下,分头占据各处要点。
  大宋的旗帜一面面的在城中高处打起,直至最后,北面的附堡顶部,一面略显陈旧的红旗也举了起来,与十几面高低不一远近各异的军旗一起,昭告胡谷寨的统治权,重新回到了大宋的一方。
  耶律乙辛紧抿着嘴,沉默的收回了目光,将千里镜交给身后的亲卫。
  气氛比之前更为凝重,看到了宋军接收胡谷寨的行动,跟随着耶律乙辛的所有人,心中都免不了有着烦躁、愤怒之类的负面情绪。
  阴阴火焰在胸中燃烧,有人是因为没有经过大战便丢掉了已经占据的土地,也有人则是从宋军的行动中看到了让他们畏惧的东西。
  “进退有度、疾而不乱。那当不会是京营吧。”沉默了很长时间,耶律乙辛向身边的人询问着。
  尽管仅仅是占据一座空营,可在短短一顿饭的功夫,就以区区千人控制了一座大型边寨中各处的战略要地。如果这是事先设下的陷阱,只要埋伏起来的伏兵稍作迟疑,便再也来不及发动了——在旗帜全数升起之前,如果受到进攻,宋人或许会弄得手忙脚乱,但在此之后,就无人能撼动得了宋军对胡谷寨的占领了。
  仅仅一顿饭的功夫啊。
  耶律乙辛的叹息声大得让身后的萧十三和张孝杰都听得一清二楚。
  他手底下的精锐本部也做不到这一点——并不是说从契丹各部和一部分异族中选择的精兵在实力上有所缺陷,而是他们在城防工事上的认识太过浅薄,无法像宋人一般用最快的速度控制一座城市。
  但这是耶律乙辛的本部,绝大部分辽军,不仅不了解攻城时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也缺乏足够的实行能力。
  差距之大,让人怵目惊心。
  萧十三断然说道:“若宋人的京营禁军皆有如此精锐,西京道攻宋的四万余人无一人能再见到应州的草场。”
  “西军和麟府军都不在这里。”耶律乙辛沉吟道:“是河东军?”
  张孝杰道:“以韩冈的为人,多半会让代州兵打头阵。”
  “谁丢的,让谁去拿回来?”耶律乙辛嘴角抽搐了一下,“韩冈煞费苦心啊。”
  宋辽国力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的摆在他的面前。
  有些事并不是出了一两个明君贤臣就能扭转得过来。当宋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多的在军事上得到体现,辽国一直以来努力维系的对南方的军事压制,业已土崩瓦解。
  就在数年之前,遣去宋境的使臣,可以叫嚣着不能如愿以偿便报以战争。但现在,旧日的使者就在东京城中,可萧禧绝不敢挑起一场战争,甚至是口头上的要挟也不敢。
  如果这样的国势,再配合上能力超卓的臣子,那么,就将会是周边诸国的噩梦。不过那也有可能成为宋国皇帝的噩梦——只要韩冈的功劳继续累积下去。
  另一方面。以隋唐之强盛,百倍于高句丽,可为此东北一小国,中原用了五六十年的时间方才在唐高宗时将之征服。何况大辽的强盛同样百倍于高句丽,而地理上的优势则更是远远胜之。眼下只是不能像过去一样,全面压制宋国,但维持现状并非难事,若是有机会,照样有机会再让宋人重温旧日的梦魇。
  国力上的优势,并不以一定能带来胜利。要是战争的胜负仅仅与国力有关,那就干脆不要打仗,把国库打开来比一比,把籍簿拿出来看一看就够了。
  “不用再看了。”耶律乙辛调转马头,就算是他,心中也是憋着一团火,想要找人给发泄出来。
  “都还了三座寨子了,只还差两个。汉人会依约把朔州的兵马撤走吗?”耶律乙辛身后一人插话,他的位置仅与耶律乙辛差了半个马身。身份最为尊贵,是女真节度使完颜部的族长劾里钵。
  “韩冈要是有那么蠢就好了。”萧十三冷淡的回了一句。
  劾里钵眼中凶光一闪,但随即沉静了下去,不再言语。
  女真人和契丹人的队列泾渭分明。虽然都跟随在耶律乙辛的身后,可很明显的藏着深深的敌意。
  大辽尚父对萧十三与完颜劾里钵的分歧视而不见。
  女真势力日强,也并不符合耶律乙辛本人的利益。
  他需要的是好狗,不是养大后就反噬的狼。但现在他必须借重女真人的实力,来制衡国中那些或明或暗在反对着他的敌人。
  之后的六天时间,耶律乙辛又撤回了雁门和西陉两寨的驻军,而宋军随即将之占据。到了此时,除了代州东侧的瓶形等三寨外,所有的寨堡都回到了大宋的手中。
  太原知府同时也是河东经略使王。克臣抵达了代州,向韩冈表示恭贺。
  迎进了大厅,一番寒暄之后,王。克臣突的压低了声线:“枢密,如今辽人还了雁门诸寨,北上之路畅通无阻,朔州半在我手,只要从西、南两处发力并进,攻取大同不为难事。”
  王。克臣紧张得看着韩冈。他本以为韩冈会回一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那么接下来他就会把一路上想到的说词都倒了出来。
  岂料韩冈只问了一句,“可灭辽否?”
  “……”王。克臣闻言一愣。
  “可灭辽否?”韩冈再一次重复。
  不能一战灭辽,背叛和约的代价就太大了。
  并不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也无法继续激发将士们的作战欲望,韩冈拿着自己的信用去夺取几片领地,无论成败,都没有任何意义。
  幸好他手下的幕僚没人会出这样的馊主意。韩冈自问他所挑选的幕僚,不至于会暗中投靠他人,更不会才智不足。如若不然,韩冈觉得自己就该反思一下自己选人的眼力了。
  坐下来一起挣钱难道不好吗?耶律乙辛想必现在也在后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宋的优势将会越来越大,大到用简单的战术胜利完全无力扭转的地步,到了那时,就是辽国灭亡的时候了。
  韩冈自问有的是时间。
  当然,那是指对付辽国。
  而现在,他却在另一件事上缺乏时间。
  他需要尽快回到开封,许多事已经拖延得太久了,对他的计划越来越不利。
  虽然战争基本上已经结束了,但回京的事并不是那么容易。
  百万人生活在京城中,早就拥挤不堪,而在政事堂和枢密院中的宰辅虽然不多,可对于任何一名宰执高官来说,一个同僚就太多了,没有才最好,何况七个八个?
  韩冈和吕惠卿要挟功回京,势必要打乱之前已经稳定下来的朝堂局面。
  不过想要阻止两名西府执政回返京师,这根本是痴人做梦。统兵的主帅久留在外,这不是放不放心的问题,而是藩镇割据再现中原的预兆。
  最多也只能是招一个,留一个。绝不可能全都留在京城之外。
  吕惠卿盼着回京已经很久了。
  留在外地越久,危险性就越大。
  三人成虎的故事听说过的人不知有多少,范仲淹当年离京前往陕西抵御西夏,背后就被吕夷简给干脆利落的捅了一刀。
  辽国的强大远过于西夏,宋辽开战时无人敢在后方搅风搅雨。前线有失,京城何能独存?何况又有王安石坐镇中枢,也没人能使坏。
  可现在不一样了,战争结束了,不早日回京,不但没有功劳拿,还会被政敌,远在千里之外,连辩驳的机会也没有,又有几人会为他说话?
  吕惠卿想要回京。
  这一次回去,身挟不世之功,政事堂空悬的宰相之位,也就可以定下来了。
  给王安石的信,他已经送出去了。
  闻弦歌而知雅意。
  想必新学宗师王介甫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