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987
作者:庄不周      更新:2020-08-09 09:16      字数:5270
  孙策有点明白了。“卢夫人期望颇高?”
  “正是。”
  “高到何等地步?”
  “她希望能保留天师之位。”
  孙策眉头轻蹙,也有些为难。他可以给张鲁高官厚禄,但天师之位却有些麻烦。论功劳,论实力,太平道都远大于天师道,保留了天师道的天师,是不是也要保持太平道的大贤良师?
  况且他根本打算取缔这些教派,只是不想太仓促而已。一旦保留了天师,以后再取缔就比较难了。
  “你觉得可行否?”
  “臣位卑,不敢妄言。”
  “无妨,说来听听,用不用,自有朕与大臣们决断。”
  “唯!”杜夫人拱手再拜。“臣以为,巴蜀的情况与中原不同,保留天师道或许有益于治。”
  杜夫人说着,打量了孙策一眼,见孙策平静地看着她,并不快之意,心中淡定了许多。关于这个问题,她一路上反复权衡了很久。卢夫人虽然没有直接开口,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白,是希望她能帮点忙的。她自己也觉得保留天师有一定的意义。她在孙策身边协理文书,虽然只是四百石的小臣,没什么说话的资格,却比其他人更了解整体形势。
  新政推行十年,成果之巨毋庸多言,可是问题也不小,尤其是与人心有关的事。
  比如天命。
  天子不认可天命,以民心取而代之。民心固然不像天命那么玄远,不可捉摸,却也并非切实可见,细说起来,分歧也不小。豪富之民和斗升小民的想法就不完全一样,对天子和新朝有想法的人不少,各地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样的奏疏,她看过不少。
  贤良文学聚集汝阳之后,这样的声音聚集起来,已经成了朝廷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杜夫人常听孙策与大臣们讨论这个问题,也和关羽私下里讨论过。关羽从小熟读春秋,天命王道、三统五行的观念已经融入他的血液,突然说天命虚妄,他也有些不知所依。
  “陛下,巴蜀山重水复,与外界沟通不便。诸蛮依险而居,罕与人通,甚至有终生不出部落者。对他们来说,君恩再重,也不及部落头领之威。一味依赖官治,恐怕不妥。若是像中原一样设立学堂,推行教育,支出太大,也未必能起到什么效果。倒不如顺应旧俗,以天师道教义笼络之,以天地之威慑服之。”
  孙策想了一会。“如此,巴蜀之民岂不成了化外之民?天师道会不会因此而坐大?”
  杜夫人不清楚,他可是清楚的。益州因地理原因,本来就适合割据,天师道的教义又很容易形成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原本历史上,张鲁就割据汉中三十年,如今之所以没有坐大,只是因为曹操手段强硬,没给张鲁机会。
  承认张鲁的天师称号,岂不是将巴蜀一带从曹操手上夺过来,又交给了张鲁?
  但杜夫人的建议也不能说一点意义也没有。巴蜀地形复杂,确实不能和中原一视同仁,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暂时承认现状还是合理的。
  当然,这不代表就应该承认张鲁为天师,将主导权拱手相让。
  “臣以为,可以由朝廷敕封天师,凡不得朝廷敕封者,一律不得以天师自任。如此,朝廷自然无忧。”
  孙策灵光一闪,再次打量了杜夫人一眼。他没想到杜夫人居然会提出这个方案。这不是后世延续了几百年,直到二十一世纪还在用的西藏宗教制度吗?细节或许有点差异,中心思想却是一致的。
  见孙策神情异样,杜夫人有些不安,觉得自己说得太对了,惹得天子不快,连忙躬身请罪。
  孙策笑笑。“你这个办法有点意思。朕问你,若让你与众臣廷议,你可有把握?”
  杜夫人愣住了,怔怔的看着孙策,半晌才反应过来,顿觉失礼,有些慌乱,连连摇头。“臣岂敢。陛下宽容,忘过录功,臣又是陛下左右之人,这才斗胆进言。众臣皆是朝廷栋梁,事务繁忙,岂能听臣妄言,虚耗光阴。若陛下觉得臣之愚见有可采之处,臣便心满意足了,不敢与众臣廷议。”
  孙策哈哈一笑,也没有勉强杜夫人,只是让她再仔细考虑一下,写成文书进上来。
  杜夫人又惊又喜,躬身领命。
  ……
  孙策命路粹将杜夫人打听到的消息转告沮授、郭嘉等人。
  得知卢夫人已经派王稚赶去前线,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只要张鲁的部下不添乱,黄忠就可以一心一意的解决外部问题,粮食也好,曹操也罢,都不如内部隐患的杀伤力大。
  甚至有人开始畅想起黄忠挥师突进,直抵江州的情景,尤其是荆襄系的军师、军谋。
  孙策听到路粹回报,勃然大怒。
  军师处太轻敌了,简直是将战事当儿戏。
  军师处负责的不是具体战术,而是战略层次的谋划,是庙算。庙算时不能太乐观,将胜利寄托于对手的愚蠢或者意外,宁可保守一些,也不能太孟浪激进。即使解决了张鲁的忠诚问题,黄忠部面临的困难还很大,不排除还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岂能如此乐观?
  孙策命孙权拟诏,沮授、刘晔管理不力,各罚俸半年,并下令军师处分成红蓝两队,互相对抗,模拟前线的形势。并对每个人进行评议,表现最差的十人免职,到军中为普通文吏,亲身体验一下什么是战争。
  孙权吃了一惊,站着不动。
  “愣着干什么?快去!”孙策厉声喝道。
  “陛下。”孙权一撩衣摆,跪倒在地。“臣敢请陛下暂息雷霆之怒,听臣一言。”
  孙策眼神凌厉。“你想说什么?”
  “因中领军部突入巴中之事,军师处、军情处日夜操劳,忧虑深重。偶得佳音,心中欢喜,难免形于颜色,本是人之常情。纵然有过,也不过是小有过失。陛下若因一两句传言便予重责,此后军师处固然人人谨小慎微,却也因此失了锐气,岂是陛下所愿?”
  孙策转头看向路粹。“是这样吗?”
  路粹很郁闷。孙权这话暗指他传话不实,有小题大作之义。若是旁人,他当场就要反驳。可孙权是陛下的亲弟弟,又奉诏主持文牍事,等于他的上司,他还真不敢轻易得罪,只能自认倒霉。
  “臣以为长沙王所言有理,小过大责,容易引起误会。”他咽了口唾沫,又道:“臣所见不明,措词不当,请陛下责罚。”
  孙策狐疑的目光来回扫了扫,思索片刻,挥了挥手。“即使是无心之失,也是心有轻敌之意所致。罚俸暂免,相互对抗照行。”他顿了顿,又道:“军费开支太大,相府已经提出质询,让他们想想办法,先将军费降三成下来。哼,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孙权应了一声,起身走到案前,铺纸研墨,写好诏书,请孙策过目后,用了玺,交给路粹。路粹眼神复杂地看了孙权一眼。孙权给他递了个眼神,挥手命他速去。路粹无奈,匆匆走了。
  孙策看着路粹的背影消失在殿门外,回头看向孙权。“路粹言而不实?”
  孙权躬身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臣只是觉得陛下不宜以一人之言伤众人之气。臣与路粹皆是陛下左右奔走之人,本就易有蒙蔽圣听之弊。即使陛下欲对军师处有所惩戒,亦当以确凿之罪责之,令人无话可说。”
  孙策露出几分无奈。“你也不用为他说话,他那点毛病也不是什么秘密。”
  “陛下圣明。”
  孙策摆摆手。“就算他有所夸大,军师处的轻敌也是事实。仲谋,诸将争先,本是好事,可是战线太长,开支日重,入不敷出,如何是好?国虽大,好战必亡,这可是历史教训。你这些天与贤良文学相处,想来听得不少吧?”
  孙权苦笑着点点头。“陛下所言甚是,臣的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这些贤良文学虽说迂阔了些,却是忠直敢言之人,话虽刺耳,却大多秉持圣人教诲,一心为朝廷着想。偶尔有些不中听的,也是一时义愤。”
  “都是些什么样的义愤?说来听听。”
  ……
  虽然诏书里没提什么,可是路粹去而复返,又传下这么一个命令,沮授和刘晔都有些意外。
  刘晔怀疑地打量着路粹。“陛下可曾说些别的?”
  路粹被刘晔看得不安。他心里也清楚,就算他不说,孙权为军师处求情的事也瞒不了多久,迟早会传到军师处的耳朵里,经人之口,难免添油加醋,还不如由他自己说,便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军师处的都是聪明人,即使路粹说得很隐晦,他们还是明白了,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他们不敢说皇帝陛下的不是,也不敢当面把路粹怎么样,却记下了孙权的好。无形之中,孙权赚了一波人品。路粹看在眼里,有苦说不出。
  沮授随即与刘晔商量,集结军师处的相关人员,各领一队进行对抗,轮流担任假想敌曹操。将军费削减三成,对眼前的战局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这几乎等同于从战场上撤下五万大军。撤谁,留谁,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不过他们也清楚,皇帝陛下发怒情有可原,军费开支的确太大,计相虞翻已经几次过来骂人了。这样的支出不是长久之计,即使吴国有钱也不能这么干。
  安排好模拟对抗的任务,沮授和刘晔走到一旁的露台上,对岸而坐。刘晔提起案上的茶壶,倒了两杯热气腾腾的参茶,先递给沮授一杯,又自取一杯捧在手心里。
  “公与兄,陛下发怒,对我军师处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啊。”
  沮授呷着茶,打量着刘晔。“子扬有何排解之道,不妨说来听听。”
  刘晔哈哈一笑,扬扬手。“公与兄说笑了,我哪有什么排解之道。”他顿了顿,喝了一口茶,又道:“不过说起来,军师处随陛下起止,远离战场,不了解具体情况,要对战事做出准确的判断,的确有些强人所难。就拿这模拟对抗来说吧,不知道三巴地形,如何模拟?说来说去,还是纸上谈兵嘛。”
  沮授无声的笑了笑,似乎点了点头,又似乎没有任何反应。他转过头,看了一会儿天色,这才说道:“子扬的意思是说,陛下当御驾亲征?”
  “公与以为如何?”刘晔眼神闪了闪。“兵权乃国之命脉,宜操于人主之手。陛下虽说善将将,也不宜离战场太久。再者,只有他亲临前线,军师处才有机会得到历练。你说是吧?”
  沮授抬起手,捏了捏眉心。“可是贤良文学齐聚汝阳,陛下如何能赶往前线?”
  刘晔捧着茶杯,伸直了双腿。“以黄忠部的战力,即使在巴郡站稳脚跟,也很难继续向蜀地推进,最大的可能是曹操率部来战,双方在宕渠、阆中一带对峙。如此一来,便无力增援汉中,倒是我军夺取汉中的好机会。拿下汉中以后,以一部驻汉中,且屯且守,岂不比眼前这形势更好?若是曹昂见陛下亲征,自知不敌,举汉中而降,那就再好不过了。”
  沮授转头打量着刘晔。“若取汉中,何必陛下亲征?左都护或者鲁安西都可以胜任。”
  刘晔笑笑。“公与,你还记得陛下上一次作战是什么时候吗?如果我记得不错,你我追随陛下之后,都没亲历过战阵吧。”
  第2464章 第一战
  沮授再次端起茶杯,慢慢的呷着茶,双眼微闭,仿佛沉醉在茶香之中,面目也被茶雾遮得看不太清楚,多了几分神秘。
  刘晔也不急,双手置于腹前,泰然自若。
  两个年轻的见习军谋站在一旁,静静的侍立着。一壁之隔,几个军师站在窗前,看着大堂中央正在搭建的沙盘,没有回头看露台一眼,却不约而同的停止了交谈。
  大堂中突然静了下来,就连搭沙盘的人都放轻了手脚,尽可能不发出声音。
  几个冀州籍的见习军谋互相看了一眼,露出一丝苦笑。
  同为冀州人,他们最清晰沮授眼下的境遇。刘晔的话说得很委婉,却也很直接。沮授虽然是军师处的负责人,但他并没有足以称道的战功。他能做军师祭酒,只是因为天子的器重。
  这不是沮授的责任,刘晔这个军师仆射也没有战功可言。他们入职之前,陛下就不亲临前线了。陛下的赫赫战功都是在前任军师祭酒、现任军情祭酒郭嘉的辅佐下取得的。
  在以汝颍籍为主的军情处,沮授、刘晔的处境都有些尴尬。资历老的军师、军谋对他们很客气,又带着一分淡淡的疏离。新入职的军师、军谋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本来就低人一等。
  这不是他们的责任。皇帝陛下不亲临战场,他们哪有机会经历真正的战阵?除了纸上谈兵,他们能做的就是和各种真真假假的情报和数据打交道。
  皇帝陛下战无不胜的赫赫威名只是传说,与他们无关。现在受陛下切责,他们很委屈。如果陛下能如刘晔所建议的那样,亲征益州,他们也能随驾参谋军事,自然不会有这样的过失。
  可以说,刘晔的建议说到了大家的心里,包括冀州籍的军师、军谋,甚至包括沮授本人。
  沮授没有回头,却清楚的知道身后的大堂里是什么情况。他慢慢放下茶杯,淡淡地说道:“事分轻重缓急,眼下论政才是关系到大吴百年大计的重中之重,陛下亲征的事还是等等吧。”他转头看着刘晔,声音不轻不重,却正好能让身后堂中的众人听得清楚。“陛下亲征,兴师动众,非等闲之事,若非必要,不宜妄言。军谋处是陛下心腹,更当慎重。先看看黄忠部进展,然后再说。”
  “这是自然。”刘晔点了点头,又道:“朝廷与诸藩的平衡也是关系到长治久安的大事,合适的时候,还是请朱公出面,奏请陛下,召集都督处和军情处,举行一次联席讨论吧。”
  沮授嗯了一声,也不知道答应了,还是没答应。
  堂中众人互相看看,露出会心的微笑,又开始忙碌起来。
  ……
  徐晃停住脚步,抬起头,看向远处的山坡。
  从山势的走向变化,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出了大巴山腹地,但是离平原还有一段路要走。
  出征二十多天了,他们还在大巴山中跋涉。路途的艰验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翻越最高的大竹岭时,他们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连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站在狭窄的山路上。
  睡梦中摔下山坡的士卒就有数十人。每天晚上入睡时,没人敢保证自己还能看到第二天的日出。
  可是这三天的路程,在地图上几乎就是挨在一起的两个点,直线距离也就二十里。如今他率领前锋已经走出了大巴山,黄忠率领的主力还在山里辛苦攀登,后军也许还在大竹水河谷待命。
  狭窄的山路,将三万大军弯成了一条细线。
  “将军。”亲卫罗蒙跟了上来,抚着一旁壁立的巨石,张大嘴巴,呼哧呼哧的喘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