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907
作者:
庄不周 更新:2020-08-09 09:15 字数:8335
裴潜担心裴邯的安全,也担心汾阴的安全,自然建议增援。他对刘备说,如果汾阴丢了,高顺就有可能沿汾水而上,再取皮氏,直到临汾。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江东水师很快就能赶到战场,汾水将是水师必经之路,甚至比涑水还要重要。
司马懿也觉得有地利可用,鲁肃纵使发起攻击,也无法速胜,不如分兵去增援汾阴。如果能有机会击溃高顺,也可以提振一下士气。只是要留心不要被鲁肃骗了。高顺如此兴师动众,恐怕不仅仅是为了攻汾阴,还可能是诱敌之计。
刘备觉得有理,但他毕竟有明显的兵力优势,只要小心一点,别中了鲁肃的伏击就行。他留下刚赶到的王盖坚守大营,亲率四万步骑赶去汾阴。他本打算带张飞、张郃去汾阴,可是正如司马懿所说,被任命为河东太守后,王凌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再做壁上观,主动求战,刘备无奈,只得带上王凌,留下张飞。
刚刚出城不久,刘备收到一个消息:鲁肃有新的援兵到,是两千多骑兵,由两个将领指挥,一个姓张,另一个姓比较怪,姓母丘。刘备愣了半晌,才反应过来是毌丘,顿时有点头疼。他知道毌丘兴,这是一个河东人,随贾诩学习过兵法,据说曾向天子进破吴之道,后来天子率骑兵突入兖州,就是由他那个建议而来。除了低估了吴军的战斗力之外,几乎没什么明显的破绽,是一条好计。
孙策派这个人回河东,是对河东势在必得啊。
刘备提醒张郃、王凌,吴军骑兵数量虽小,但装备好,训练精,战斗力不弱,毌丘兴又是河东人,熟悉地形,通晓兵法,你们千万不能大意。
张郃没说什么,王凌却有些不以为然,私下里对妹夫郭淮说,刘备被孙策打怕了,一点信心也没有,四五倍的兵力还不敢正面迎战,如何能战胜孙策?毌丘兴不过是河东一寒门匹夫,贾诩也就是一个玩弄阴谋的谋士,哪里懂什么兵法。先帝就是错信了他们才战败的。
郭淮比较谨慎。他对王凌说,用兵以谨慎为先,张飞、张郃都是武艺精湛,又精通骑战的将领,他们都对吴军骑兵非常忌惮,可见中山王所言不虚。况且从吴军的战绩来看,吴军骑兵的确没遇到什么对手,倒是屡次以少胜多,不宜大意。
王凌瞅了郭淮两眼。郭淮的父亲郭蕴曾任雁门太守,熟悉边事,郭淮又从小对军事感兴趣,这些年收集了不少吴国讲武堂的战纪,深入研究,对吴国战史的了解远在他之上。带上郭淮,就是希望他能为自己出谋划策,时时提醒自己,免得中了吴人的奸计。
“伯济,那你说说吴军究竟强在哪儿,能以一敌十吗?”
“步卒不好说,骑兵却有可能。”
“为什么?”
“有篇文章,好像是阎行所作,专门分析了骑战与步战的不同。他说骑战变化更快,更依赖于将领的能力和经验。战斗的重心都围绕双方将领展开,如果能击杀对方的将领,就能迅速击垮对手,起到以寡敌众的效果。”
王凌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却故作不屑。“我以为有什么呢,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走,三军不可无帅,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不懂?”嘴上这么说,转身就穿上了金丝锦甲。这金丝锦甲是他花费巨资买来的,因为不是量身定做,不是很贴身,而且损坏了也没人能修补,所以他一直藏在箱子里,轻易不拿出来,连郭淮都不知道。倒不是他舍不是钱,而是这玩意儿难买,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
得知刘备率部来援,高顺心中欢喜。他和蒋钦商量说,刘备放弃地利,赶来汾阴,自然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兵力,想以众凌寡。如果都督出城,刘备很可能又退回去了,不如请都督暂时不要出城,你我先迎战,缠住刘备,再请都督出手。
蒋钦也有此意。进入河东之后,河东与中原迥异的地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刘备步步为营,据险而守,战事必然僵持,短时间内很难结束。既然刘备主动离开了阵地,正是重创甚至击杀他的好机会。从时间上来算,吕蒙此刻应该也快到白波谷了,就算刘备现在逃往并州,吕蒙也来得及截住他。
取得一致意见后,高顺随即向鲁肃汇报,请他暂时不要介入战场,由他和蒋钦迎战刘备,争取拖住刘备,到时候再请鲁肃出手,并提交了一份作战方案。他不太习惯这些程序,请蒋钦帮忙,最后也是两人联名签署。
鲁肃收到消息,与辛毗商量之后,觉得可行,同意了高顺的作战方案,命将士们做好出击的准备,尤其是骑兵,长途跋涉而来,人和战马的体力消耗都很大,要抓紧时间休整,恢复体力,迎接战斗。要么不败,要战就打疼刘备,最好能干掉他。
收到回复后,高顺撤汾阴之围,在城东南的董亭摆下阵势,迎战刘备。
刘备很谨慎,比高顺预期的来得晚了两天。他派出大量斥候,连续不断的从安邑传回消息,一旦发现鲁肃出城,他就打算放弃救援,退守鸣条岗。得知鲁肃一直没有出城,他既有些庆幸,又有些沮丧,有一种被鲁肃鄙视的感觉。
得知高顺、蒋钦在董亭列阵,刘备决定好好打一场,三四倍的兵力,对手又是刚刚投降鲁肃的高顺,真正的吴军只有两三千人,如果这都不能取胜,他还有什么坚持的必要,直接投降孙策算了。
第2311章 董亭之战
董亭在一道土岗上,是安邑通往汾阴的官道所在。
土岗并不算太高,也就三五丈的模样,随地势起伏,当中是官道,修得很宽,大约有五十步,最初本是汉武帝到汾阴祭祠后土时修的御道,年久失修,当年的御道早就没了模样,只剩下路基。
高顺就在官道上立阵,步卒在前,弓弩手、弩车和刚刚造好的抛石机都安排在土岗上,而他的将台就安排在官道西侧的董亭中,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战场。蒋钦则在东侧的土岗上,两人相距百余步,遥遥相望。近千骑士被安排在土岗上,面前是平缓的土坡,以便出击时能借着土坡加速。
高顺的阵地并不算很大,但依据地形安排,很是紧凑。蒋钦看在眼里,暗自佩服。如果由他布阵,他也能布出类似的阵地,但他的这些知识大半来自于讲武堂的教材,那是无数人总结出来的经验,高顺却是多年积累的经验所致,由此可见,这人平时很用心,不是匹夫之勇。
在刘备的大军赶到之用,高顺带着几个亲卫,与蒋钦一起巡视阵地,与每一个都尉、军侯闲聊,听取他们的意见。
高顺的部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他的旧部,大半是一年多前才调拨给他的关中人、凉州人,经历了在弘农西与蒋钦、雒水畔与徐盛的两场战斗,当时的战斗虽然激烈,毕竟是山地作战,是狭小地形的争夺,并非这种开阔地的大规模战斗,而且对方又有三四倍的兵力优势。能不能取胜,他们心里没底,甚至有人怀疑高顺要用他们的命去换取富贵。
面对质疑,高顺也不反驳,也不解释,只是细心的关照他们不要慌,要保护好自己和同伴,按照平时训练的方法战斗即可。看到高顺和往常一样的面容,这些将士也渐渐平静下来,等待着战斗的开始。
中午时分,刘备进入战场,看了一眼高顺的阵地,哑然失笑。
“这高顺是不是傻,投石机、弓弩手都安排在中间,不怕失手伤了自己人?”
司马懿眯着眼睛,看了很久,摇摇头。“大王,高顺这么做,应该是放弃了进攻,抱定固守的心思。毕竟僵持得越久,对我们越不利。”
刘备赞同司马懿的分析。对他来说,威胁最大的不是眼前的高顺,而是身后的鲁肃。鲁肃所领步骑都是真正的吴军,战斗力更强。如果两军僵持之际被鲁肃突袭,己方很可能会溃败。为了防止出现这个局面,他让张郃、王凌率领八千骑兵在身后的孤山列阵,多派斥候,一旦发现鲁肃出现,立刻通报,好让他有时间决定是战是走。
司马懿并不赞同刘备的这个决定,安排骑兵阻击是必要的,可是将八千骑兵全部用来防备鲁肃则未免过于谨慎。鲁肃只有两千骑,让张郃负责阻击就足够了,王凌还是应该随主力行动,保持一定的冲击力。万一高顺撤退,王凌也可以追击,扩大战果。骑兵全部留在孤山,纯以步卒应战,并非上策。
但刘备固执己见。他对司马懿说,你别小看吴国的骑兵,吴国的骑兵虽然少,战斗力却很强。孙策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最好的装备都是先装备骑兵的,马镫、马甲,一丈五尺长的长矛,这都是为骑兵准备的,而且孙策麾下有很多武艺高强的骑将,在这些人的带领下,吴国骑兵常常以少胜多。
司马懿对吴国骑兵的战史并不陌生,但他还是觉得刘备过于紧张,只是不好说什么。
两军对垒,虽然急于求胜,刘备却没有立刻投入战斗。远道而来,将士们需要时间恢复体力。他扎下大营,树起营栅,命人杀牛犒赏士卒,又赐每人酒两升,可以助兴,却不至于喝醉。他又聚集都尉、校尉以上的将领,宣布赏格,激励士气。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刘备就下令造饭,朝食之后,全军出击。刘备先派出两队人马,各五千人,绕到高顺身后设置阵地,做出进攻的架势,牵制分散高顺的兵力,然后将大军分作五个方阵,各三五千人不等,正面两个方阵各四五千人,作为进攻的主力,背后两个方阵,各三千人,掩护后翼,自己则率领一万从幽州带来的精锐作中军,一旦出现战机,立刻投入战斗。
朝阳从孤山上升起的时候,刘备下令攻击。
前军的两个将领各派一千刀盾手,手持大盾,缓缓上前,准备建立掩护弓弩手的盾阵。通常情况下,对方都不会让他们轻易得手,或是用弓弩射击,或是用骑兵、步卒进行反冲锋,阻止他们立阵,所以最先上阵的往往伤亡极大,总要付出不少牺牲才能立起盾阵,每一个先上阵的人都很紧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
可是今天很反常,高顺没有下令反击,战鼓声不紧不慢地敲着,土岗上下的士卒各守岗位,看着中山军上前,没有任何反应。
刘备站在将台上,心中生疑,不明白高顺在搞什么鬼。司马懿也不太明白。即使是以防守为主,看着对方立起盾牌也不是什么上策。一旦盾阵完成,弓弩手上前射击,防守的压力无疑要大得多。
难道高顺想凭近身白刃战取胜?这倒是有可能,听说高顺有陷阵营,器甲精练,擅长突击陷阵,战斗力很强,用来对付以河东部曲为主组建的大军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就算陷阵营精练,人数毕竟有限,出击次数一多,积累的伤亡也很可观,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刘备、司马懿揣测高顺用意的时候,前军顺利立好盾阵,弓弩手上前在布阵,开始射击。在几次调整后,又将盾牌向前移动了三十余步,离高顺的阵地只剩下五十步。这已经是弓弩手最佳的射击距离,即使是普通弓手也能射出足以致命的箭矢。
出人意料的顺利让前军将领格外兴奋,先后击鼓,请求出击。
刘备虽然心中狐疑,还是同意了前军的请求,下令发起冲击。前军将领收到回复,立刻敲响战鼓,各派五百刀盾手、长矛手上前突击,希望能撕开土岗下的防线,沿着官道突入阵中。这些黄土岗上面平整,四周却很陡,爬是爬不上去的。
当刀盾手冲过弓弩手的阵地时,高顺终于发出了第一道命令。鼓声一紧,土岗下立阵的步卒齐声大喝,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准备迎战,土岗上的弓弩手开始射击。三五十步的距离,又居高临下,不用担心对方会冲到自己面前,他们心态很从容,在鼓声和军侯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的射击,将一阵箭雨倾泄到冲阵的中山军士卒的头上。
突击的中山军士卒苦不堪言。箭从上方射来,他们必须将盾牌举在头顶。冲阵时为了防备对方的箭阵,盾通常都做得比较大,相应的份量也不轻,举在身前时可以凭借腰背的力量,问题不大,举在举顶,姿势就有些别扭了,更要命的是胸腹因此暴露在正对面的敌人面前,除了胸甲,无遮无挡。
胸甲不是每个人都有,即使有,如此近距离的射击还是很危险。
“发!发!发!”
连续几声短促有力的怒喝,在岗下立阵的士卒射出了一阵箭雨。如此近的距离,射手们几乎不用瞄准,手不停挥,连续射击,当长啸结束,几息的时间便射击七八枝箭。冲在最前面的中山军士卒中箭,像麦子一般,被割倒一片。
“突!”一名队率一声暴喝,挺着长矛冲了出去,几步便到了中山军士卒面前,用力猛刺,锋利的矛尖刺破中山军的札甲,穿透他们的胸膛,鲜血飚溅。更多的长矛手冲出,如下山猛虎,猛冲猛打,不管面前的敌人如何反应,只是用长矛猛刺。
冲阵的中山军士卒以刀盾手为手,原本还可以凭盾牌掩护与长矛手对攻,可是现在要防备头顶的箭矢,盾牌高高举起,能对付长矛的只剩下手中的环首刀。刀不如矛长,单手握刀也不如双手握矛有力量,高下立现,长矛手大获全胜,轻而易举的将一个又一个中山军士卒刺倒在地。见敌人如此不堪一击,原本还有些紧张的士卒心情大好,越战越勇,号呼酣战,将中山军逼得步步倒退,没有还手之力。
土岗下,一场一面倒的屠杀正在上演,几十步外的中山军弓弩手却无能为力。双方搅杀在一起,他们无法射击,生怕误杀同伴,只能向土岗上射击,压制吴军的弓弩手。即使如此,效果也不怎么好,以低射高,他们只能抛射,吴军弓弩手只要将盾牌举在头顶就行,几乎不影响视线。
激战不过一刻,中山军的第一次突击告破,扔下两三百具尸体,狼狈撤退。
但这次惨败并没有引起中山军前军将领的重视,他们以为这只是第一次试探不成功,再试几次就好了——这种事情很常见,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大致询问了相关情况后,他们随即发起了第二次冲击。
第2312章 破绽
半天时间,中山军发起冲锋十余次,伤亡两三千人,仅倒在阵地上回不来的就超过千人,却始终无法突破高顺的阵地。
损失太大,前军将领不敢再攻了。部曲是私兵,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伤亡太大会严重削弱自己的话语权,没有人愿意白白牺牲。他们将消息送到中军,请刘备做出指示,其实就是希望换人上阵消耗高顺的兵力和箭矢,让自己喘口气,以便有时间救治伤员,减少损失。
得知伤亡这么大,刘备、司马懿也很惊讶,命人叫来几个参战的军侯询问详情。军侯们打了败仗,有的还受了伤,心情很沮丧,颠三倒四的说不清当时的情况,刘备很上火,几乎要骂人。他一直没敢高估这些河东部曲,却没想到他们这么蠢,吃了亏都不知道为什么。
还好司马懿细心,反复询问,互相参照,最后拼凑出了真相。
高顺并不是简单的防守,而是防守反击,只是他将反击的范围控制在阵前五十步的距离内,利用地利和士卒精练的特点,形成了局部压倒性优势。限于地形,中山军每次只能派数百人,最多千人进行进攻,高顺却可以派出两到三倍的人进行防守,而且利用土岗的高度形成攻击,迫使突击的中山军将士不是成为岗上弓弩手的目标,就是面对岗下步卒的强力反击,难以兼顾,伤亡惨重。
在岗下安排步卒反击之外,高顺对细节把握得也极佳,几乎将己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又利用了河东部曲训练不足,没有真正的野战经验的劣势,进一步拉大了双方的差距。
得出这个结论,司马懿也很吃惊,不得不重新审视高顺这个对手。高顺也许没什么学问,但他的战场经验丰富,心思也缜密,不能以等闲武夫视之。
听完司马懿的分析,刘备也变了脸色,心中不安,又怀疑是不是司马懿书生气发作,受挫之后走向另一个极端,将高顺看得太厉害了。他考虑了半晌,决定亲自到前线,用自己的中军试一试。中军的装备和训练都远超普通士卒,战斗经验也丰富,绝非河东部曲可比。
考虑到蒋钦所部也是精锐,刘备选择了高顺负责的阵地。他相信,就算遇上陷阵营,他的中军也可以不落下风。
司马懿观察了实际地形后,对刚才的分析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他对刘备说,高顺有地利可用,弓弩手与刀盾手、长矛手互相配合,三十步以内有明显的优势,要想抵消这个优势,只能派足够多的兵力一起压上,一鼓作气,连续攻击,不给他们休息的时间,消耗他们的体力和箭矢。如果分批次攻击,等于送过去让他们杀,在箭矢消耗完之前基本没有成功的机会。双方兵力是四比一,而伤亡却达到了十比一以上,对己方非常不利。
刘备深以为然,下令调集更多的弓弩手,又集中了许多厚重的大盾,并调了两千中军步卒到前阵,准备强攻。又命右侧的将领停止进攻,组建防守阵地,以免蒋钦趁隙突击。
看到刘备中军的战旗出现在阵前,身后站着甲胄整齐的数千士卒,蒋钦立刻发出旗号,提醒高顺小心。他曾对高顺说过刘备与吴王的瓜葛,也说过刘备处处学吴王的事,但他担心高顺不够重视,吃了刘备的亏。兵力悬殊,又被对方重兵围困,士气非常重要,重大损失更不可承受。
高顺也看到了刘备的战旗,不敢大意,一边回复蒋钦,一边眯着眼睛,打量着两三百步外的战旗,看着战旗下刘备和中军精锐的身影,嘴角挑起浅笑。才打了半天,刘备就亲自上阵,看来是真心着急,生怕安邑城里的鲁肃追出来,将他截在城外。
兵力相差这么多,刘备还这么紧张,他是真的怕了吴军,怕了吴王。可即使如此畏惧,他却还是不肯放弃,不肯俯首称臣,也算得一时枭雄。
看到刘备调集弓弩手,又准备大盾,高顺知道自己和部下即将面临一场恶战。有时候笨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当密密麻麻的人群挤压过来,就算有再好的武艺也不顶用,只能如野兽般互相撕咬,再精锐的士卒也很快会力竭,然后被杀死。
看来刘备虽然畏惧吴王和吴军,可是面对其他人时,他还是够狠的。他不去攻击蒋钦,集中兵力来攻击我,想必是把我当成了软柿子,要用的我首级祭旗。
高顺心中暗自冷笑,开始发布命令,调整战术,同时命令骑兵做好准备。变阵时,大量的将士转换位置,还有不少民伕夹杂其中,极易产生混乱,正是骑兵突击的好机会。他居高临下,看得清楚,刘备身边没有多少骑兵,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破绽,不用太可惜了。
刘备明明有万余骑兵,为什么身边只有两三百骑?高顺想不通其中的原因,但视线所及之内,他看不到更多的中山骑兵,即使有危险,他也要试一试。他只是关照骑兵将领不能恋战,也不要以刘备为目标,以免被缠住,一旦情况有变,立刻撤回来,避免无谓的伤亡。
如果张辽在就好了,以他的能力,一定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高顺眼睛眨也不眨的看着远处的阵地,命人摇旗击鼓,所有的战鼓都敲起来,把声势造得很大,以便掩饰骑兵出击时的马蹄声。
听到土岗上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刘备都有些紧张,担心高顺会抢先发起反击。他命令亲卫营提高警惕,密集防守,以免被骑兵突袭。高顺是吕布的部下,对骑兵的应用不会陌生。他居高临下,肯定也能看到自己身边骑兵数量不足,若是派骑兵突袭中军,他会很危险。
司马懿既兴奋,又紧张。第一次亲临战场,两三万人分布在方圆几百步之内,旌旗招展,战鼓雷鸣,传令兵来回奔驰,最近的人说话都要扯着嗓子喊,这种感觉是坐在书斋里体会不到的。看着一队队的将士转换阵型,即将发起新的攻击,有一种说不出的刺激。
就在这时,他的坐骑突然不安起来,扬了扬脖子,又向后退了两步,马蹄刨得黄土飞扬。司马懿紧张起来,用力勒住缰绳,嘴里发出“吁吁”的声音,安抚战马,却未能奏效,就在他焦急的时候,刘备的战马也出现了异常,正在听一个刚赶到的传令兵汇报军情的刘备抬起头,看了一眼,突然厉声大喝。
“骑兵!”随即连声下令。“亲卫骑,亲卫骑,准备反击!”
听到骑兵两个字,司马懿心里咯噔一下。他很想踩着马镫站起来,以便看得更清楚一点,但他的坐骑正自不安,他的骑术也没好到那个程度,只能勉强坐稳,哪里敢站起来。况且他虽然比普通人高不少,可是眼前有好几面战旗随风摇摆,很难看到前面的情形。
就在司马懿着急的时候,刘备又喊了一句:“不好,他们冲着弓弩手去了。”
司马懿的脑子里“嗡”的一声,心跳如战鼓一般急促,血全涌上了头,一直以来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刘备几乎将所有的骑兵都留在了孤山,身边只有三百亲卫骑,是为了保护刘备本人的,没有余力迎战高顺的骑兵。没有骑兵迎战,仅凭步卒自己,除非有坚实的阵地,很难确保安全。
变阵就是最危险的时候,高顺抓住了这个机会。
转眼间,整个战场就乱了,惊叫声此起彼伏。司马懿屏住了呼吸,踢马向前几步,回到刘备身后,正好看到一队骑兵的尾巴在山坡上一闪即没,他看不到那些骑兵,但他能看到马蹄踢起的滚滚烟尘,直冲云霄,径直穿过前阵,向正在移动的弓弩手们杀了过去。
前阵的步卒打算拦截,但骑兵的速度太快了,没等他们到位,骑兵已经从他们之间的空隙穿了过去,几十个跑得快一些的步卒人单势孤,被战马撞倒,被长矛挑飞,被长刀砍倒,而山坡上的弓弩手又抓住了步卒们移动时出现的空挡,射出一阵密集的箭雨,间夹着几十架投石机投出的泥弹。这些泥弹都是用草袋装填黄土组成,砸在地上或盾牌上,轰然有声,草袋里面的黄土飞散,让人睁不开眼睛,无法呼吸。
看着高顺骑兵和弓弩手的默契配合,司马懿叫苦不迭。刘备这次可能挑错了对手,高顺的部下或许不如吴军,却绝非弱旅,不仅比河东部曲强太多,就算和刘备率领的中山军主力相比也不逊色。
我们都被高顺骗了,我们的优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河东部曲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面对普通对手还能以数量取胜,面对这些训练有素的精锐和狡猾的对手,他们不仅帮不上什么忙,反而成了累赘。围攻安邑这么久都没奏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河东怕是守不住了,河内可能也会失陷。司马懿黯然神伤,心情沮丧到了极点。
第2313章 陷阵营
六七百并州骑兵沿着官道奔驰而出,战鼓声掩盖了马蹄声,在最前面列阵的中山军士卒没能及时发现骑兵的动静,等感受到马蹄声带来的震动时,骑兵已经到了他们跟前,又迅速从两阵之间掠过,划出一道弧,奔向正在向前阵集结的弓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