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412
作者:
庄不周 更新:2020-08-09 09:05 字数:7123
“暂时还没有。不过祭酒吩咐过,这几日有重要消息到,一到就给将军送去,不准有耽搁。”
孙策点点头。既然郭嘉已经安排好了,他就不用担心了。他麾下军谋虽然有三十多个,但有经验的军谋大多因功陆续分配到各部去了,剩下的人以新人居多,真正能把关能力的还是郭嘉和庞统。阎行成亲,庞统看得眼热,也盘算着趁这次休整把亲结了,这两天赶去南阳了。郭嘉去和荀谌交涉,他手下就没有人掌握机密,只能由张承暂时顶上。
孙策也是难得有空,和张承聊了几句。“在平舆还适应吧?”
张承不卑不亢,从容回答。他们举家迁到平舆有两年多了,生活得非常安定。张昭做汝南太守,没什么突出的功绩,但也没出什么大乱子。去年刘和入境,算是一场大劫,张昭原本打算引咎辞职,却被孙策否决了。他们兄弟也过得很安定,他的弟弟张休还在读书,他早两年,已经出仕了,在太守府做了几个月,现在又被孙策招到军谋营。他刚接触军事,有很多东西要学,不过他年轻,脑子灵活,又能吃苦,学起来很快,这才两个月时间就被郭嘉提拔为当值军谋。
“令尊还满意吧?”
“家父很少夸奖我们兄弟,不过不批评就是夸奖,我想他应该是满意的。”张承难得地笑了一声:“不过他真正满意的还是我从兄。”
孙策很惊讶。张承的从兄张奋不喜欢读书,却喜欢机械技巧,去了一趟南阳后,不顾张昭的强烈反对,放弃了经学,一心投入木学研究。他进步很快,两年前就做了黄月英的助手,负责新船的监制。黄月英去吴郡后,他去吴郡数月,帮助黄月英带出一支工匠队伍后就返回平舆,现在是平舆木学堂的负责人。
张奋的成绩很好,但张昭却对他当初的决定一直不快,听说有近一年时间都没和张奋见面。现在听张承说张昭对张奋最满意,孙策很好奇,也想多听听原因,他很想知道张昭改变态度的根本原因。照理说,张昭这个年龄和地位的人是很难改变观念的。
“说来听听。”
第1137章 本与末
孙策经常和军谋们聊天。他们年龄差不多,有的比他还大几岁,知道君臣有别,但严格遵守的不多,于他而言,这是发乎自然,于其他人而言,既可以说他是轻佻无威仪,也可以说他平易近人,关键就看你怎么看。反正嘴是两张皮,怎么说都有理。
好在孙策屠门的凶名在外,真敢和他随便的人还真不多。张承算是其中之一。张昭教授孙策的弟妹读书,有时候孙策也去听讲请教,执子弟之礼,张承和他有同门之谊,也知道孙策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不惧怕他。他能在孙策幕府中迅速崛起,也有这个原因在内。
人脉也是资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在这方面,张承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先天优势。现在孙策主动找他聊天,谈的又是他父亲和从兄的事,他当然要好好表现一下,无需夸张炫耀,娓娓道来即可。
张昭对张奋的选择一直耿耿于怀,直到今年年初。刘和等人入境后,各地都蒙受了重大损失,不少地方出现了粮食短缺的情况。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不影响春耕,太守府下令赈济百姓。张昭四处奔走,想尽各种办法筹集粮食,从世家、豪强手中借,从依附刘和的世家、豪强手中抢,将没有被劫的县调拨,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派人去颍川求援。
筹集粮食的办法有很多种,但归根到底,还要运到受害百姓的手中。运输无非两种:一种陆路,一种水路。陆路用车,水路用船。车载重小,用人多,但是能适应不同地形。船载重大,用人少,但受限于地形。就在张昭犹豫不决的时候,张奋出现了,他拿出一张规划好的路线图,请张昭下令各地按图转运。
张昭开始没当回事,死马当作活马医,就按张奋说的去做了。结果发现,这个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网络运行得非常好,不仅相互之间不干扰,也将沿途乡里的负担做到了基本均衡,没有出现某地负担极重,而其他地域地没负担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张奋设置了几个集结点,要求各县将粮食运到那里就行,不需要直接运到目的地,剩下的任务由他安排的船队负责。
他安排的船都是新船,载重多,操作简便,还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即使遇到小股盗贼都可以自保。
总而言之,张奋用他的聪明才智向张昭证了一点:做技术一样可以造福百姓,而且立竿见影,效果极快,不需要期年就能见效。在随后的春耕中,张奋主持的木学堂又拿出了几件新农具,尤其是改进后的犁,只用一头牛,一个人操控,解决了转向不便的缺点,效率也高,一人一牛,一天能耕五六十亩。不仅能耕地形规整的大田,还能耕陂畔坡前的不规整小田。因为这些发明,汝南今年虽然逃失了不少人口,但耕地空余的却不多。
有粮心不慌。春耕的及时顺利进行不仅保证了秋收的可能,也对稳定人心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减轻了张昭的负担,也让他真切的感受到了木学堂的作用,不仅仅是做几件新奇产品这么简单。
孙策很满意,但是也有疑问。若非张承提起,他丝毫不清楚张奋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张昭一句都没提过,袁权也没提过。按理说,木学堂虽然归太守府统属,但大部分技术成果要经过作坊批量生产,袁权、麋兰应该很清楚。
张承笑了。“家父说,从兄的事值得嘉奖,却不得鼓励。他能有今天,是有学问做底子,不会偏离圣人之道太远。如果大加推广,世人会以为有捷径可走,舍学业而就技巧,看起来可得利于一时,可是长远而论,对他们个人的发展不利。不论是为工为学,当知本末,先读几年圣人经典还是有必要的。”
孙策也笑了。他并不反对张昭的观点,他们没有本质上的分歧,只是在比重上有所不同而已。况且以张昭的身份,能有这样的认识已经不容易了。在张承等人的面前,不宜对张昭有太多批评。有什么意见,他可以直接找张昭谈,也可以私下里和张承说,让他转告。
说了几句闲话,孙策踩着轻松的步伐,回到自己的主舱。想了一会,他来到卧舱,袁权、尹姁都不在,麋兰一个人在看书,看得很入迷,居然没听到孙策的脚步声。孙策走到她身后,探头看了一眼,有图有文,图上是一男一女,正在做羞羞的事,从旁边画的树来看,好像还是在野外。
孙策伸手搂住麋兰的腰,将下巴搁在她肩上,笑道:“哟,什么好文章,看得这么入迷?”
麋兰吓了一跳,连忙将手里的书卷收起来,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道:“夫君,我……我侍候你沐浴。”
“不着急。”孙策嘿嘿笑了两声。“说说,研究的什么学问,怎么这么兴奋?”一边说着,一边用指头在麋兰小腹前摩挲。麋兰是新妇,正是尝髓知味的时候,被孙策挑逗了两下就身酥体软,站立不住,只能靠在孙策怀中,面色潮红,双目含春。
“夫君想知道吗?”
“想啊。”
“那就让妾身侍候夫君沐浴,然后演示给你看,可好?”
“求之不得。”孙策一边说,一边解开麋兰的外衣,将她拦腰抱起,向准备好的浴桶走去。“先洗个鸳鸯浴,然后到床上慢慢研究。实践出真知,尽信书不如无书。”孙策突然想起自己的来意,有些犹豫,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时候提张昭那老学究未免破坏气氛,明天再说不迟。
麋兰搂着孙策的脖子,羞不自胜,却又向往不已。她嫁给孙策为妾也有几个月了,但与孙策独处的时候并不多,今天一个人面对孙策,既紧张又兴奋,一双妙目偷偷盯着孙策,见孙策眼中闪过一刹那的犹豫,微微一怔,有点担心,怯怯地问道:“夫君,你有事?”
“没事。”孙策笑道:“我就是想知道这文章是谁写的,既然是刻印出来的,想必不是一件两件,也不是俗手所为。看那图样,形神俱肖,应该是名家吧。”
麋兰嘻嘻一笑。“你猜。”
孙策猜不出来,一手抱着麋兰,一手翻开文卷卷首,只见卷首写着七个漂亮的篆书:天下至道谈图释,后面有几个小字:陈留蔡琰署,不禁一愣。
“蔡大家?”
第1138章 天下至道
《天下至道谈》是医书,属于养生书的一种,以至道为号,是因为汉人对性不仅不避讳,反而很推崇,房中术不仅与生育有关,也是夫妻和谐、家庭和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系能否健康甚至长生的神仙道。闺中女子阅读、收藏此类书籍很正常,比这更直接的也不稀奇,可是以蔡琰的身份,亲自为这样的房中书作图作注,那就不一般了。
这堪比唐伯虎画的春图。当然,双方境界有高下,唐伯虎只是技法高超,本质上还是将女人物化的一种男子心理,蔡琰应该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她更多的是学术研究。
可孙策还是对蔡琰进行这种学术研究感到好奇。他抱着麋兰坐回书案前,一边翻阅理论,一边在麋兰身上实践。麋兰面红耳赤,根本没法好好回答问题,有些气恼,伏在孙策肩上,轻咬他的耳垂,气喘吁吁。
“夫君,你到底要哪样?”
孙策指指其中一幅图。“我要你这样。”麋兰偷空看了眼,顿时扭捏起来。“这……这太羞人了。”
“不羞,不羞。”孙策说着,双手将麋兰举起,转了个身,让她背对自己,坐在自己怀中。麋兰穿的衣服本来就不多,又是闺中之衣,若隐若现也就罢了,里面还是真空的,孙策只要将她的衣服撩到腰隙,再解开自己的外衣,两人就能肌肤相接,亲密无间了。
“你不乖哟。”孙策搂着她,调笑道。
“夫……夫君,别让我……出丑。”麋兰意乱情迷,举起双手,反抱着孙策的头,扭头亲吻孙策,鼻息粗重,香气袅袅。她人如其名,体有淡香,尤其是动情的时候更是浓郁。
“你一点也不丑。”孙策回吻着她。“尤其是现在的你,最美了。”
“真的吗?我……我也觉得很美。”麋兰抱着孙策,纤腰轻摆,开始还有些生涩,慢慢就熟练起来。她樱唇微张,吐息如兰。孙策心动不已,本想长驱直入,但他来到这个世界几年,在袁权的引导下,对房中术也有了一些认识,知道这时候耐心很重要,幸福就像酒,酿得越久越香淳,如果能像九酝酿一样九交而不泄,能不能与神明沟通不清楚,但那种内外通透的舒畅绝对不是吃快餐能够比拟的。
心理学上也有类似的道理,越是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越有机会享受成功。控制不住自己欲望,反而被欲望控制住的人大多走不远。以往袁权在的时候,大多是由袁权控制节奏,他只要享受就好。今天袁权不在,麋兰又是新手,他当然要控制住节奏,不能坏了一世英名。
孙策一边配合着麋兰,一边翻看着那部《天下至道谈图释》,这篇文章原本并不长,只有几百字,最多不过千,蔡琰引注的文字比正文还要多,又配了图,合起来也是长长的一卷。在卷尾,蔡琰还写了一个尾跋,纵论目前存世的房中书,比较优劣,俨然是一副房中书的集大成之作。
孙策一边看,一边和自己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对比,他惊讶地发现,虽然这文章中不乏臆测空想的成份,但大部分结论却与实践不谋而合。这也是经验学术的通病,不唯中医。理论有方凿圆枘、牵强附会之嫌,结论却符合实际,经得起推敲。而且与孙策以前偶尔翻过的房中书相比,蔡琰这部书已经有了很多创见,纠正了不少谬误。
如果强行做比较的话,大概和王充的《论衡》类似,虽然逻辑还不够严密,虽然论据脱离不了这个时代的局限,但已经看到了理性的萌芽,已经看到了对既往观念的批判。
不愧是读过《论衡》的人啊,不愧是这个时代最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如果没有读过《论衡》,蔡琰未必有这样的思路,如果没有博览群书,蔡琰未必有这么广的知识面。如果没有足够的聪明,蔡琰未必能综合百家学术,成一家之言。
当然,如果不是他的到来,改变这个时代的风气,蔡琰也不会留心这样的学问,写出这样的作品。这部书的问世,他的作用更加隐秘,却不可或缺。
孙策看得津津有味,还有一些小得意,却苦了麋兰。孙策还没看完,麋兰已经连战连败,溃不成军,靠在孙策肩上直喘,浑身绵软无力,连说话都断断续续。
“夫……夫君,你……你今天怎么……坚持这么久?”
“很久了吗?”孙策这才发现自己唐突了美人,连忙将书放下,双手抱起麋兰,让她转过来,面对自己。麋兰宛转娇吟,双手抱紧孙策的脖子,两条长腿缠住孙策的腰上。
“夫君,夫君,我不行了,我不行了。”麋兰连声求饶。
“那我怎么办?”孙策很无语。
“九交不泄,正是通神明的好机会,难得一次,岂能浪费了。”袁权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带着几分戏谑。孙策回头一看,这才发现袁权不知什么时候坐在榻边,正红着脸,笑盈盈地看着他们。麋兰惊呼一声,将头埋在孙策怀中,不敢见人。孙策也有些不好意思,老脸通红。
“姊……姊,你什么时候进来的?”
“你将她转过去,用圣人怀玉式的时候,我就进来了,见你们用功,没敢打扰你们。”
“是吗?”孙策扬扬眉,抱着麋兰坐在袁权身边,一手搂着袁权的腰。“姊姊,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行,不如我们一起用功吧?”
袁权红着脸,将孙策推开,指头一点孙策的额头。“九交不泄,这么好的机会,你舍得浪费,我还舍不得呢。快躺下,调整吐纳,我帮你按引一番,哪怕是一窥妙境,也对你的修行大有好处。大战在即,你的境界提升一分,我们的将来就多一份希望。”
见袁权说得不容置疑,孙策只得依依不舍的收回手,放开麋兰,躺在榻上。袁权安顿好麋兰,强忍着情动,一板一眼地帮孙策按摩起来。她的手法精熟,孙策原本还有些不情愿,没过一会儿,他就放松下来,进入一个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
第1139章 金声玉振
月色迷蒙,葛陂波光粼粼。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星星点点的灯火照映在水面上,像金色的星星闪烁。
荀谌坐在飞庐上,看着安静的水师大营,呷着酒,想着郭嘉说的话,忍不住又问了一句:“你们真有万石大船?”
郭嘉打了个哈欠,没理他。同样的问题,荀谌已经问了三遍。他不是不相信他的话,他是不敢相信。就算让他亲眼看到,他也未必能相信。在他看到这两千石的船时,他就是这副表情。
两千石的楼船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汉武帝在昆明池造楼船时,就有比这更大的楼船,高达十层。区别只在于汉武帝那艘楼船只能看,不能用,最多在昆明池里转转,风大的时候还是收回去,要不然就会翻。而葛陂的两千石船却能自由航行,不惧风浪。
这正是荀谌惊骇的原因。汝颍水路交通发达,通常用的船都在千石以下。即使如此,船的运载能力还是远非陆路可比。一辆鹿车最多只能载二十石,还需要有人牵引,现在改用四轮车,载重量大幅提升,一辆标准的四轮牛车可以载五十石,也只是中型船的十分之一。现在孙策造出了两千石的大船,载运量翻倍,需要的人力却几乎没怎么办,他是怎么做到的?
还有万石大海船,荀谌想想就觉得脑仁疼。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双方在运输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就代表着双方持久作战的能力,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持久战对进攻方的压力就会大幅降低。更何况孙策似乎不需要围城,他有巨型抛石机。
这两千石的船是用来装抛石机的吧?荀谌没好意思问,自己估了一下,一艘两千石的船应该能装两架巨型抛石机。也就是说,孙策完全可以在平舆把巨型抛石机造好,装船,直接运到战场,两天内就能使用,三五天时间就能攻城得手。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战场的规则就已经被打破,他们这些按照旧规则制定作战计划的人都将被无情的淘汰。凭借计谋,也许能取得一两次胜利,但改变不了大势。
“你们的万石海船在哪儿?我还是想亲眼见识一下。”荀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咬咬牙。“否则我自己都不信,怎么能让刘公衡相信?”
“这我就没办法了,你肯定可以见着,但现在不行。”郭嘉调侃道:“不过,你可以猜一猜。”
“猜什么?”
“猜我们的万石大海船在哪儿。”
荀谌盯着郭嘉看了又看。郭嘉没有瞒他的意思,他很享受这种感觉。荀谌相信,如果可能,郭嘉一定不介意让他亲眼看看万石大海船。这半天时间,郭嘉言出必践,他想看的郭嘉都带他看了,只是很可惜,他对技巧没什么研究,除了惊骇,真正的收获非常有限。也许这正是郭嘉愿意让他看的原因——如果他精通技巧,郭嘉就不敢让他看了。
荀谌有一种淡淡的羞辱感,只是此时无暇顾及。
“渤海?”
“虽不中,亦不远矣。”郭嘉笑笑。
“幽州?”荀谌心中一紧。“涿郡、渔阳还是辽东?”
郭嘉大笑。“这个我也说不准,做生意嘛,哪里有生意可做就去哪里,没有一定之规。”他收起笑容,神情凝重起来。“友若兄,识时务者为俊杰,你既然离开了邺城,想必对袁绍也失望了。没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也只是不僵而己,死却是已经死了。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大厦将倾,连鸟雀都知道另择巢穴,何况友若兄这样的智者?刘和非明主,下邳非立国之地,友若难道想和他共生死,浪费这一身才华,曳尾于泥途?”
荀谌轻轻叹了一口气,目光闪烁不定。
背后传来轻快的脚步声。郭嘉回头一看,见周泰站在舷梯口,面色平静,手却在胸前打着手势,这是有紧急军情的意思。郭嘉心中一动,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友若兄,我该说的都说了,你自己慢慢思量,反正离月底还有几天,不用着急。我还有事,就不奉陪了。”
荀谌也起身,与郭嘉一起上了岸,拱手告别,各自上车。郭嘉一上车就拉上车门,牛车随即起动。荀谌看在眼里,心中一阵阵不安。如此紧急,想必是重大消息,只是不知是喜是忧。他在刘和身边也有如此地位,可是和郭嘉相比,他对天下形势的左右能力相去不吝千里。这不是他和郭嘉的差距,而是刘和和孙策的差距。几个月不见,他们之间的形势已经逆转,再过几个月,他恐怕想见郭嘉一面也不可得。
荀谌心中惆怅,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郭嘉上了车,从车窗里看了一眼荀谌,嘴角轻挑。“什么事?”
“刚刚收到麋先生的消息,将军正在召集军谋议事,请祭酒立刻回去。”
“看到简报了吧?”
“当今是张承当值,我不清楚,也是听到将军召集军谋议事的命令才知道的。”
郭嘉没有再问,闭上眼睛养神。牛车不快,但是很稳,郭嘉趁此机会整理了一下思路,又分析了一下麋竺送来消息的几种可能,以备待会儿讨论。牛车停住的时候,周泰率先推开门,跳下车,摆好踏板。郭嘉下了车,跟着周泰向等候在案边的小船走去。
一个军谋迎了上来。“祭酒,刚刚收到麋先生消息,他与公孙瓒达成易马协议,公孙瓒抢劫胡市,引起胡人反抗,刘虞召集各郡人马,准备攻击公孙瓒,渔阳太守刘备也在受召之列。冀州暂时还没有消息。”
郭嘉愣了一下。“公孙瓒想干什么?这时候还想做无本生意?他有没有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