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52
作者:庄不周      更新:2020-08-09 08:58      字数:6481
  堂上一声磬响,堂上阶下的众人起身,向尹端行礼。
  “恭送先生。”
  尹端站了起来,微微欠身,又向廊下的蔡瑁点头致意,由他的孙女尹姁扶着,进后室去了。其他人则如释重负,交头接耳。一个年约三旬的汉子苦着脸对旁边的年轻同伴说道:“刘五,待会儿去你帐里,你娃还得给我讲一讲,我最多只听懂了三成。”
  年轻些的刘五笑道:“田兄,你最近很用功啊,这么快就能听懂三成了。”
  姓田的汉子立刻得意起来。“那当然,将军说了,学得好有赏的。再说了,老子作战这么勇猛,几乎是逢战必有功,再打几次胜仗,老子就能升军侯了,总不能因为考试不及格耽误了。”
  “那是,那是,你田兄运气好,将来前途无量。”
  “那还用说?你娃也不用客气,你娃可比我聪明多了。跟着将军,你将来可以封侯的。”
  两个军汉大声说笑着,旁若无人的走了过来。蔡瑁却忍俊不禁,差点笑出声来。就凭你们两个也想封侯?真是无知者无畏。不过他很快发现,这么乐观的人绝不是那两个,几乎所有人,不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不论是神情轻松的还是为学业犯愁的,大多如此,似乎青紫遍地,俯身可取。
  “蔡君,我们上堂吧,将军等着呢。”
  蔡瑁如梦初醒,连忙跟着庞统上了堂,来到孙策面前。孙策起身,摆摆手,示意他不要客气。
  “这么晚来找我,有什么重要的事?”
  蔡瑁看看四周。“将军,我可是赶了三十里,冒着被曹军斥候击杀的危险来的,连杯酒都没有?”
  孙策忍俊不禁。“行啦,你就别装了。后将军兵临宛城,曹操的骑兵还敢在城外晃吗?再说了,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实力,门外至少停了二十骑,对吧?在南阳这地方能够筹集二十匹战马,就算是我这个中郎将也得费点力气。看来当初还是手太软了,没把你蔡家抢光。”
  蔡瑁苦笑。“将军,能不提这事吗?我蔡家几代人积攒的产业被你抢走了一大半,你还不满足?你再这么说,连我都想在后将军面前诋毁你了。”
  孙策心中一动,却不露声色。“你蔡家有多少产业,我可能比你还清楚。说吧,卖了多少套金丝锦甲?”
  蔡瑁哈哈一笑,竖起手掌,翻了一番,又竖起三根手指。
  “十三套?”
  “嗯。”
  “多少钱一套?”
  “你猜。”蔡瑁抑制不住笑意,嘴角挑成了一道月牙。
  “十万?”孙策对金丝锦甲的成本很清楚,一件金丝锦甲用的金丝大概两金,锦三匹,物料成本是三万,加上人工,总成本不到五万。因为是独家产品,卖十万,百分之百的利润应该问题不大。
  蔡瑁撇了撇嘴,意味深长的说道:“将军,那可是一条人命。你觉得那些人的命这么便宜?”
  孙策停下了脚步。“二十万?”
  蔡瑁拖长了声音。“将军,南阳一匹好马都能卖十万,一个人岂止二十万?不瞒你说,我卖了这个价,还供不应求。”他竖起手,五指张开,轻轻晃了晃。“五十万。”
  孙策半晌没说出话来。即使他知道那些人有钱,也惜命,但五十万的价格是不是太离谱了?
  “不过,我现在还没收到这么多钱。钱都在宛城里,要等将军攻破宛城,把那些人的家属和财物救出来,我才能拿到钱。将军,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好处,我能冒这么大的危险?”
  孙策瞅瞅蔡瑁,继续向前走去,没有再说一句话。蔡瑁紧紧跟上。来到后院,上了堂,尹姁从里面赶出来,指挥着两个婢女上了酒食,又悄悄地退入后室,带上了房门。蔡瑁看在眼里,有些遗憾。看来孙策不是讨厌二姊已嫁,而是嫌弃二姊年纪大了。如果二姊再年轻几岁,哪里有尹姁的机会。
  孙策沉思良久,淡淡地开了口。“蔡君,既然你发了这么大的财,应该不会记恨我了。我最近手头也比较紧,你能不能支援一下,赊点东西给我?”
  “将军要什么,你尽管开口。”
  “我听说你蔡家最近出的新刀质量不错,我想定制一千五百口,模样就照我使的。不白要你的,用宛城的战利品偿还。”
  蔡瑁一口答应。“行,给我十五天时间,一千五百口凤翅刀,保证一口不少地送到将军面前。我不赚你一个五铢钱,全是成本价,还免费送货,再附赠新款金丝锦甲一套。我听说将军原先那套已经损坏了。”
  “蔡君真是财大气粗啊,出手就是一套金丝锦甲。”周瑜朗声大笑着走上堂来,与蔡瑁见了礼,在孙策左手边入座。“将军身边有巧手人,金丝锦甲就不劳你费心了。你送我一套吧,我还没有呢,又买不起。”
  蔡瑁大笑,得意溢于言表。
  “蔡君慷慨,我先谢过了。”周瑜举起杯,向蔡瑁致意。“蔡君连夜赶来,想必是出了什么大事?”
  蔡瑁收起笑容,露出不屑地冷笑。“其实也没什么大不的了,无非是木秀于林,招了些邪风。将军连战连胜,收获颇丰,有人嫉妒了,想分一杯羹。”
  “后将军既不想委屈我们,又不能违逆众意,所以派蔡君来说合?”
  蔡瑁连连点头。“公瑾不愧是玲珑人,一点就透。后将军知道那些人的心思,但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也不能寒了他们的心。加上他们的家属都在城里,生死未卜,不宜责人太苛,总得给点好处补偿一下。”
  周瑜看看孙策,交换了一个眼神。孙策一言不发,一副老子不爽的模样。得知蔡瑁赶来,他就知道有事。蔡瑁大出血,一开口就按成本价卖他一千五百口刀,再附赠锦甲一副,下这么大的本钱,自然是这件事难办,先用一份厚礼塞住他的嘴。一千五百口好刀的利润,一副锦甲,这份礼至少值一百万。
  “后将军身边有小人啊。”周瑜嘿嘿笑了一声。“当初孙将军奉命讨董,就有人建议后将军断他的军粮,现在又有人想抢我们的好处,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第138章 未雨绸缪
  蔡瑁的笑容有些僵硬,额头沁出了冷汗。他知道这件事难办,但没想到会这么难办,孙策收了他的大礼,还是不肯给他面子,自己不说,却让周瑜来说。
  “这个……公瑾,话不能这么说。他们抛弃家业,随后将军至此,往大了说是为朝廷,往小了说是为自己的前程,现在却城里城外生死相隔,就连后将军的家人都陷在曹操手中,他让你们怎么能不急?早日破城,早日团圆,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蔡瑁这时候才觉得自己想得太轻松了。相比于袁术,孙策更可怕。袁术现在是虎落平阳,他得求着他蔡瑁,不得不收敛起路中悍鬼的脾气。孙策却不同,他无求于人,反倒有人求着他,他根本不需要给任何人面子。
  蔡瑁使出了浑身解数,反复解释,几乎把肚里的词全都说空了。他后悔莫及,早知道这么麻烦,他就不直接来找孙策,而是先去找姊夫黄承彦了。
  就在蔡瑁几乎绝望的时候,孙策抬手,很不耐烦地说道:“行了,你就直说吧,后将军是怎么计划的。”
  “有人给后将军出了三策。”蔡瑁将阎象三策的内容说了一遍。“后将军觉得这样对孙将军不公,却也担心城里的家人,怕万一有人受不了苦,送了性命,希望能尽快破城,至少要先赎出人质,保证家人的性命安全。”
  周瑜说道:“后将军的意思是希望我们将抛石机交出去,由诸将分头攻打各家?那可不行,这抛石机看似简单,却是黄校尉和辎重营工匠的心血之作,威力不凡。我们还指望靠这些抛石机攻宛城呢,交给那些人,谁知道他们是否可靠,万一有人将秘密泄露给了曹操,曹操用这些利器来攻打我们,怎么办?”
  “没错,这也是后将军担心的,要不然他也不会派我来了。后将军相信你们二位一定能想出万全之策。”
  孙策和周瑜互相看看,异口同声的说道:“后将军是这个意思?”
  蔡瑁点点头。
  孙策挺得笔直的身体放松下来,向后靠了靠,脸色也缓和了很多。周瑜也露出了笑容,沉吟了片刻,抬起头,说道:“这样吧,我们可以提供抛石机,但是操作抛石机的工匠要由我们指派,他们必须保证我们派出的工匠的安全和生活。”
  蔡瑁如释重负,欣然而笑,轻轻拍了拍手掌。“后将军说得对,你们二位虽然年轻,却深明大义,一定会体谅他的难处。那我就不打扰了,现在就回报后将军,让后将军睡个安稳觉。你们是不知道,后将军为了这件事,愁得两夜都没睡好。”
  孙策点点头。“既然如此,那我就不留你了。刀的事,你多费心,我急着用。”
  “孙将军,你放心吧,我只要送个信回去,国仪还能不安排?”蔡瑁心情大好,原本以为孙策、周瑜肯定不会答应的事这么轻松就解决了,他急着回报袁术邀功。
  孙策让周瑜去送蔡瑁,再交待一些细节。他是唱黑脸的,红脸留给周瑜这个世家子弟去唱,分工很明确。他一个人坐在堂上,等周瑜回来商量对策。蔡瑁说得袁术很明事理的样子,他却不怎么相信。袁术是什么人,他从来不敢抱太大的希望。
  尹姁从里面走了出来,让人收拾了桌上的残酒。孙策看看她。“你大父这两天心情如何?”
  “还不错,习惯了就好。”
  孙策笑了,拉着尹姁的手,让她坐在自己身边。“你大父赋闲太久了,可能不太清楚现在的情况,你要多陪陪他,安慰他。我知道他是做过二千石的人,又追随过张然明那样的名将,眼界很高,看不起这些屯长啊、军侯之类的下层军官。可是我为什么要请他为他们讲课?因为你大父也是从屯长、军侯开始做起,一步步走到二千石的,他应该最清楚这些人需要什么。”
  “我明白,我会将将军的话转告他,让他安心。”尹姁不好意思的抽回手。“我大父老了,有些不近人情,还请将军海涵,不要与他一般计较。”
  “不会的。”孙策想了想,郑重其事地说道:“阿姁,告诉你大父,就说我说的,十年之内,这些人里面一定会出现让他骄傲的弟子,将来他的墓碑上肯定会二千石的名字。别说董卓不能和他相比,就算是和张然明相比,他也可以毫无愧色。”
  “当真?”尹姁将信将疑,一双妙目在孙策脸上扫来扫去。灯光照在她微红的脸上,泛着温润的光。
  孙策笑道:“你既然留下了,又将你的大父推荐给我,就应该相信自己的眼光。如果连这点自信都没有,你是不是太冒失了?”
  尹姁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扭捏道:“我一介女子,哪有什么见识,我只是相信将军不是常人,大父追随将军,将来一定能青史留名,身后荣耀。”
  廊下传来重重的脚步声,尹姁连忙起身,匆匆进了内室。内室的门刚刚关上,周瑜上了堂,在对面从容落座。“蔡德珪走了。”
  孙策应了一声,等着周瑜下文,周瑜却半晌没说话。孙策抬起头,狐疑地看着周瑜。
  “伯符,蔡德珪可不是这么大方的人,一开口就送这么大一笔礼,应该是后将军给了他什么好处。”
  孙策忍不住笑了起来,摇摇头。周瑜见了,也笑了两声,随即又严肃地说道:“我知道,无利不起早,蔡家如果能把生意做大,你树立典型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可是你不要大意,商人唯利是图,寡于仁义,从商君变法到现在,大商人都是不安定因素,更何况蔡家做的是军械生意。如果有人出更大的价钱,我敢说,他们甚至会将军械卖给董卓,到时候你还能笑得出来吗?”
  孙策也收起了笑容。“没错,所以我们要将技术核心抓在自己手上,我们不仅要有一个黄承彦,还要培养更多的黄月英。公瑾,我打算筹备一个木学堂,像讲武堂培养屯长、军侯一样培养工匠。”
  周瑜欣然同意。“怪不得你要向蔡瑁赊账,像你这么搞,再来几个何家都不够你花的。”
  孙策冷笑。“赊账?嘿嘿,这是我该得的商税。”
  第139章 木学堂
  中国古代一直号称重农抑商,但商业从来就没被抑制住。太史公说过,要想致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只要社会稳定,不管朝廷怎么抑制商业,商业都会蓬勃发展。但是基于儒家重本抑末、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商税征收一直没有纳入正常的财政收入进行统筹管理。
  商业发达不能化为朝廷的财政收入,却成了商人奢靡生活的基础。官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从中分肥,商人通过与官员的勾结进一步垄断市场,牟取暴利,朝廷却不能从中获利,普通百姓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当朝廷想从中获利时也不是建立征税的制度,而是专卖的形式进行垄断经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盐铁,盐的专卖制度最为夸张,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实际上,历史上进行专卖的商品远不止盐铁,凡是需求量大,百姓不可须臾或缺的产品,如酒、茶都曾经是专卖的对象。
  常常有人讨论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如果不是外族入侵,宋朝或者明朝都有可能走向资本主义,实际上这都是不可能的。儒家思想控制的中国根本没有正眼看过商业,商业的发展无法成为财政增添的源泉,反而有可能成为官商勾结的黑洞。
  所以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怪事,一方面商业发达,大商人富可敌国,一方面朝廷财政匮乏,捉襟见肘。朝廷和商人的矛盾激化,最后往往两败俱伤。就汉朝而言,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汉武帝晚年,因为连年征战,朝廷财政吃紧,汉武帝向民间商人募捐,商人坐拥巨额资产,却没人响应,汉武帝一怒之下发布告缗令,利用权力强行剥夺商人的财产。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虽然解决了一时的财政困难,却摧毁了民间经济,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如果汉武帝一开始就建立了正式的商税制度,纳入财政统筹,按法征税而不是临时加派,这件事根本没必要发生。
  孙策很清楚战争是烧钱,经济是基础,他既然逼迫蔡家由经营田庄转向工商,自然不能放任不管,看着丰厚的利润由蔡家独吞。只是就目前而言,荆州还是袁术说了算,他推行商税改革的条件并不成熟,所以才用这种方式进行变相的征收。
  周瑜清楚孙策的思路,虽然他目前还无法全面掌握孙策的计划,但他对孙策“勒索”蔡家的行为并不反对,反而觉得天经地义。扶植一个家族当然要有好处,要不然扶植着他干什么。
  过了一会儿,黄承彦匆匆赶来。周瑜把蔡瑁来的事说了一遍,又将孙策打算开设木学堂的设想说了一遍。黄承彦很意外。设立讲武堂可以理解,战乱时期,训练有素的中下层军官对提升整体战力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兵学自成一家,早就是正正经经的学问。木学却有些不登大雅之堂,就连他这个对木学很感兴趣的人也从来没把这当成一门正式的学问,更别说开堂设讲了。
  严格说起来,这只是一门技巧,充其量算是杂学的一部分。
  “后将军身边的人想要抛石机,抛石机是你的心血之作,岂能让他们白白拿走?但后将军有令,我们也不能不听,所以我们打算以借调的方式提供帮助,每部派遗两到三名工匠进行指导,这些工匠的编制算我们的,将来还要回到我们这儿来。考虑到肯定会有人识货,想将这些人挖走,我们要事先提高门槛。你拟一个名单,选出十人左右,分三到四组,每组设组长一人,组员一到两人,组长年俸二百石,组员年俸百石,借调外出时发放津贴,每天百钱,你觉得怎么样?”
  黄承彦吃惊不已。“将军,你给他们发放俸禄,我可以理解,二百石虽然不算少,我们也承受得起。借调外出时发放津贴,我也可以理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嘛,可是每天百钱是不是太多了?每天百钱,一个月就是三千钱,相当于三四十石。借给其他营用,我们可以收取费用,将来自己用,怎么办?”
  “所以你要想方设法提升抛石机的威力,尽可能缩短交战时间。”孙策解释道:“大军多交战一日,开支岂止几百石?再说了,读几年子曰诗云就可以入学减免赋役,做个小吏也有百石俸禄,一个技术熟练的工匠为什么不能拿一二百石的俸禄?没有足够的好处,我就算开设木学堂,只怕也没几个人愿意来,来了也没几个人用心学。”
  见孙策坚决,黄承彦没有再坚持。讲武堂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屯长、队长参加,不仅是因为有实际需要,更是孙策设立了赏格。木学堂教的是工匠,不可能和讲武堂的学生一样领兵作战,没有足够的利益诱惑,的确很难招到人。
  “好,我立刻去挑选合适的人选。”
  孙策满意地点点头,转身看向周瑜。“公瑾,你辛苦一趟,明天领着这些人去见后将军。”
  周瑜心领神会,又道:“伯符,讲武堂现在只有尹公一人扛着,又要开设木学堂,人手吃紧,是不是再请一些人。”
  孙策点头同意。“行,你们有什么合适的人选,不妨拟个名单,我派人去请。只是讲武堂也罢,木学堂也罢,都不是儒家学问,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就不要请了,徒惹烦恼。如果有胸襟宽广,通晓经国济民之类实学的名士学者愿意来看看,甚至讲几天学,我们也非常欢迎。先生,你学问最好,这件事就委托你去办吧。”
  黄承彦哑然而笑,躬身领命。
  简短的会议结束,黄承彦起身离席,对庞统招了招手。“士元,你来一下。”
  庞统看看孙策,孙策点了点头。庞统起身,送黄承彦下了堂,来到院外。
  “士元,你从兄最近可有书来?”
  庞统躬身道:“从兄在家读书自省,常过蔡洲,与孙校尉相谈甚欢,日有进益。”
  黄承彦很满意。“襄阳太小了,让他来南阳吧。不过将军这一关,孙校尉就算再欣赏他,也不敢擢用他。”
  “先生,我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