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小村女_分卷阅读_586
作者:
红小酥 更新:2020-08-02 00:01 字数:6305
正犹豫间,火车在一个县城小站停了下来,刚一停稳,就有许多妇女和半大孩子抱着筐子挎着篮子跑到窗户外叫卖,有冰糕、汽水,也有当地特产的猪肉包子、羊肉馅饼儿……
那两个凑过去打牌的男人好像很熟悉,其中一个笑着起身:“正好晌午了,咱们吃点儿东西再接着玩,我知道他们这里有个老太太卖的烧鸡极好,不比扒鸡差,你们且等等,我去找找。”
一列火车十数个车厢,卖东西的小贩儿一拥而上,上哪个车厢也是随机的,并不一定遇上。可这人知道,那老太太年纪大了,烧鸡凭的是味道绝佳,卖的是回头客,所以从来不上车,就在站台上等,有人买烧鸡自会喊她,她再上前通过车窗交易。
这会儿一斤猪肉不过一块二,一斤烧鸡也就不到两块钱,平常的烧鸡二斤多,很少有到三斤的,差不多也就卖五块钱。
这个人来到小秋她们此时坐的双人座位置,胳膊撑着小桌板,头探到窗户外边喊了那老太太过来,略有些得意道:“给我来一只烧鸡!”
老夫人头发花白,约莫有五十多小六十年纪了,却动作麻利,闻言立刻从挎着的篮子里取出一只用纸包着的烧鸡,瞥了一眼直接道:“两斤六两半,一斤两块钱,你给五块三。”
男人眉头一皱,道:“你这咋还回回涨钱呢?上一回我买还是一块八毛五嘞!”
老太太神色不动,摇头道:“都多长时间不买嘞?俺卖两块钱最少也得一年嘞……”
那人都夸了海口,那好意思真不买?苦着脸买了一只烧鸡。
却见那老太太又拿出一个纸包递过来:“搭你的饼!”
那人顺势抓住老太太的手道:“多搭一包饼,我们人多,一包不够吃。”
老太太哪里肯,连声道:“我一只鸡搭一包饼,并没有多余,多给了你,拿啥给旁人?”
经过这一争执,男子手里抓的烧鸡包有些不严实了,浓郁喷香的烧鸡味儿从纸包里透出来,一直窝在母亲怀里的孩子动了动,轻轻地叫了一声:“娘……”
女人一下子紧张起来,伸手拍着孩子的脊背,低声道:“柱儿乖啊,回家娘给你杀鸡炖鸡肉吃哈……”
那孩子默然片刻,到底应了一声。其实,他知道,娘就是哄他的,家里几只下蛋的母鸡都让娘买了,凑钱给他看病了,哪里还有鸡可杀?
这一对母子说话的声音都很小,但火车卡座中的空间却实在有限,买烧鸡的男人可是把娘俩的对话听得清清楚楚的。他脸色一变,也不再揪扯老太太要饼了,拿着一包饼一只鸡转身回了秦戎乔北他们那边。
刚刚之所以他主动去出血买鸡,不过是看着乔北拿出来的是三五烟,穿着不俗,一看就是家庭条件极好的孩子出来游逛……这样的小崽子可是肥羊,先不说身上带多少现金,就两人手腕子上的两块表,能搞到手也绝对能卖几百块钱。有了钱,多少烧鸡买不来?
他这烧鸡可是挣大钱下的本儿,哪能填了那对穷鬼母子的嘴?
金笛看了小秋一眼,小秋点点头,又把刚刚离开的老太太喊回来,递了十块钱过去,买了两只烧鸡。
两只烧鸡和两包饼就堆在桌板上,小秋和金笛都没有吃。等火车再次启动了,小秋才笑着招呼金笛吃东西,她们两个小姑娘,一只鸡都吃不了,撕下一片来递给秦戎乔北,眼看着另一只鸡,小秋皱眉道:“刚刚闻着鸡肉香,没忍住,一下子买了两只,这吃不完,天热可搁不住放啊……”
金笛笑着道:“咱们两个人吃不完,这位大嫂和孩子不也没吃饭吗?你们看着我们怪为难的,就帮个忙,一起吃了吧?俗话说,吃不心疼费了心疼啊……”
小秋也道:“是啊是啊,这位大嫂,你们娘俩就帮帮我们的忙吧!”
两个小姑娘明显是听到孩子要吃鸡肉,才买的烧鸡,哪里真是吃不了呀,这妇人心中感动不已,哽着声音,对怀里的孩子说:“柱儿,咱娘俩遇上好心人咧……”
第九百零三章
小秋撕了一只鸡腿递到柱儿手中,柱儿先是看了看自己母亲,得到妇人允许,这才羞涩拘束,又欢喜满满地揭过那只鸡腿,却没舍得自己先吃,而是送到了母亲的嘴边:“娘,你吃!”
妇人瞬间红了眼,用力眨着眼止住就要夺眶而出的眼泪,哽着嗓子笑道:“娘不饿,柱儿吃吧。”
直到这时,小秋才算看清孩子的真实模样,孩子很瘦,皮包着骨头,脑门和眼睛显得特别大,脖子细的令人替他担心,会不会不小心就折断……
他拿着那只鸡腿,坚持让妇人咬了一口,这才心满意足地跟着咬了一小口。
他吃的很慢,仿佛舍不得吃,但很快,小秋就发现了不对,这个孩子咬了鸡肉之后只是在嘴里嚼,却始终没往下咽。她心中一转,直接开口问道:“大嫂,孩子这是?”
之前,妇人的心思都在孩子身上,才显得麻木冷漠,将她冷漠麻木的外壳儿打破之后,她其实只是个柔软懦弱惶惑无助的妇人。
她未开口先红了眼,却碍着孩子在近前,只能强忍着泪意,开口道:“孩子得了怪病,先是不爱吃,后来吃什么吐什么,现在几乎吃不下东西了……”
小秋接着问:“这样多长时间了?”
妇人道:“从我发觉得有半个多月了,我家柱儿之前是村里最壮实的孩子,可你看现在……”说到这里,妇人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滚落下来,慌忙扭过头去用衣袖擦拭。
止住泪,妇人又说,她们母子此次进京就是给柱儿看病的,可人家医生就说孩子没病,查不出来,还说让孩子加强锻炼,多跑跑多跳跳,自然就爱吃饭了。
“……我家柱儿得病前淘气调皮,爬树上墙的,咋就没动弹啦?他是得了病,没劲儿,俺才抱着他的……”
小秋询问之后,又看过柱儿的病历,确定妇人带孩子看的是西医,医生让她们做了钡餐透视,并没有发现胃部病变,于是……才下了那样的医嘱。
妇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倾诉的目标,絮絮地说着:“……在老家,孩他奶就说是中邪了,可俺不信那个,偷偷把家里的鸡和猪卖了,进京给孩子看病,就这样回去,交代是一回事,孩子……俺难道真的要看着孩子……”
说着说着,妇人情绪有些绷不住,终于掩面抽泣起来。
孩子仿佛给吓着了,抓这个鸡腿,连咬都忘了,只呆呆地看着他娘。小秋和金笛对视一眼,金笛摸出几块奶糖来,吸引那个孩子的注意力,小秋则拿了块手帕递给妇人,然后,让那孩子伸过手腕给他诊脉。
她最开始没主动提给孩子看病,也是觉得心里没底,毕竟,她独自处置临床病例的机会不太多,对上这种‘疑难杂症’,还真不敢随意兜揽。但按上孩子的脉象之后,小秋严肃的表情渐渐舒展开来,换了一条手臂诊完后,她竟微微弯了嘴角,露出一抹笑来。
这时候,妇人也止了哭泣,有些疑惑地看着小秋。
小秋宽慰地拍拍孩子的小手,金笛也将奶糖都放在了孩子的手中,小秋则转脸看向妇人,微笑道:“大嫂,孩子生病前,是不是吃过大肉啊?”
“呃……”妇人脸色变了变,迟疑了片刻,终于咬牙道:“俺一直没敢说,孩子得这场病之前待了只毛刺儿,怕我们大人凶他,跟两个半大孩子就在河边烤了吃,当天晚上就又吐又拉的……他奶就说,他是被大仙儿给怪罪了,第二天找了人神姑子来给看病,又是念咒又是烧纸的折腾了一天,娃儿也没见好,过了些日子,他奶还说再找个更厉害的姑子,俺怕了,这才带着孩子进京来看病……”
小秋听得有些直眼,虽说报纸电视上看到过不少封建迷信害死人的报道,但亲眼所见还是第一次,竟然有人因为孩子淘气杀了一只刺猬,而觉得是大仙儿降罪……
要是让他们知道,几十年后,更神秘的狐大仙和黄大仙都自身难保,他们会怎么想?刺猬,后来也成了一些人的至爱美食,以致数量锐减,也快成保护动物了好吧!
这么说,人家京城那名医生还真没看错,这孩子就是给惊吓到了,伤了脾胃之气,以至于食滞纳呆、不思饮食,以至于,脾胃之气越发衰弱,然后连咽都咽不下去了。
小秋这边的动静,秦戎一直关注着,小秋回头说了一句,秦戎起身,片刻后拿了一张升级凭条回来,他把两张硬座票升级成了硬卧。
小秋招呼妇人抱着孩子,跟她一起去了硬卧车厢,金笛自然跟了过去。倒是秦戎和乔北仍旧留在硬座车厢里。
孩子的情况挺特殊,小秋先用针灸替他提振脾胃之气,然后让金笛去餐车要了一份软烂的面条,面条端回来,小秋也正好起了银针,孩子接连打了几个嗝儿,又排了气,竟觉得有了食欲,吃了小半碗面条。
他还想吃的,小秋去止住了,让他缓一缓再吃。那妇人看着孩子颇有些不忍,但最终还是听了小秋的。
面条吃下去不到一个小时,孩子竟然喊肚子疼,妇人脸色变了,看小秋的目光都有些不对了。小秋拿了手纸让她赶紧带孩子去厕所……想一想不放心,又特特地跟了去,让那妇人盯着孩子洗干净手……那娘俩根本没有饭后洗手的概念。
回到硬卧车厢,金笛已经把孩子剩的半碗面条加了热水热好,孩子唏哩呼噜一会儿就给吃完了。
连着两顿烂面条,小秋又给孩子平了平脉,判断孩子的脾胃之气已经有了一定恢复,接下来倒是可以吃一点点油腻之物了,于是奖给孩子半根鸡腿,这孩子真是给饿狠了,又不眨眼地把半根鸡腿吃下去,眼睛还巴巴地看着小秋。
第九百零四章
小秋和金笛都笑起来,一齐摇头,孩子这才失望地低下头。不过,吃了饭就有力气,孩子已经不用窝在他娘怀里躺着了,小秋就拿出一本小画书来,招呼孩子坐在硬卧铺上看画书……七八岁的孩子,在城里都应该上学了,这孩子却还未启蒙,画书上的字他是不认识的,但看图画也看得津津有味的,小秋问他,他竟然也能自圆其说地编出一个故事来。
眼看着孩子好起来,妇人对小秋和金笛感激不尽,连连道谢不说,还一定要小秋留下地址,小秋也没隐瞒,就把学校告诉了她。
这时,秦戎过来招呼小秋和金笛准备下车了,小秋就让妇人和孩子在硬卧车厢休息,他们换座的时候,用的就是这母子俩的名义,她们是豫北人,到家还有好几个小时呢。
妇人领着孩子将几个人送到车厢门口,眼看着几人下了车,才猛地想起来,跑回来一看,硬卧车厢的桌子上放着一堆吃的,中午剩下的烧鸡、饼,还有一包糖果和两本画书。
她想再把东西送下去却来不及了,火车已经开动,隔着车窗,她只看见两个姑娘和两个青年往站外走的背影。
小秋一行并没有到达省城,而是在鲁北的德城下了车。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运河漕运的枢纽,漕运没落后,也随之没落萧条。如今,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却没有自己特别突出的产业优势。
小秋和她的小伙伴们,就从这个灰扑扑的城市为出发点,开始了她们的游历。
当然,他们游历还是村镇,特别是每个村镇的集市,几个人每到一地,首先打听当地集市的日子,然后,跟随着集市在一个个村镇中走过去。
最开始,被众多村民瞩目审视着,他们也会觉得拘束、尴尬、羞窘无措……当地村民也只是看得多,搭理他们的少,更别说上前看病了。
尴尬、窘迫之后,几个人终于鼓起勇气,挂起了招牌:大学生暑期义诊。人们还不上前,他们又被逼着吆喝、招呼,和人搭话说话……渐渐地,有老头老太上来问眼睛看不清、牙疼、腿疼、脑袋疼……有妇人拉着孩子过来问孩子肚子生虫……这些小毛病,自然难不住小秋,该用药用药,该下针下针,有金笛帮忙做助手,外伤之类的也都有她动手解决,至于两个男生,也渐渐由最初的苦力,学会了包扎、固定、拿药……
因为小秋的医术确实不错,金笛处置外伤的手法也娴熟,又是免费义诊,很快,就在周边有了一定的名声。哪怕再换了村子赶集,也不缺病号了,男女老少,各种各样的,从最初的乏人问津,渐渐变成拥挤不堪,于是秦戎和乔北又多了维护患者、家属以及看热闹群众秩序的新任务。
村子里赶集,非节日的时候,一般也就赶半天时间,过了中午,集市就散了。最开始,小秋他们的摊子只能摆在集市的边角地方,因为好位置会被人早早就占下了。
自从她们‘生意’好起来,一些心思灵活的小贩就将摊子挪到了他们旁边,借了光之后生意兴隆,有一有二,渐渐地,那些买小吃的卖饮料卖冰棍的,竟渐渐将他们的摊子围拢在了中间……若不是他们一天换一个地方,并不在一个地方久留,时日久了,大概会变成所有小贩趋之若鹜的邻居。
又一天赶完集,几个人回到住宿的旅社,梳洗之后,小秋开始坐下来整理一天的病例资料。
金笛累的不行,躺在床上就睡着了,一觉醒来房间里都暗了下来,只有小秋还坐在窗前的桌子旁。
她揉着眼睛坐起来:“你怎么不开灯啊,这么暗的光线,你也不怕伤了眼睛啊?”
小秋回头,无声地朝她一笑,起身去开灯,折回来,才开口道:“我刚才就整理完了,就是坐着发了会儿呆……这些天,经过越多地方,我感触越深,农村的老百姓们是真需要能看病会看病的医生啊。”
经过一段时间的义诊游历,小秋发现,过来求医寻诊的病患,其实很大一部分都不是什么大病,却一拖再拖,生生拖成了陈年旧疾,治疗困难不说,还遭受了不知多长时间的痛苦折磨。
金笛不以为意地笑笑,起身下床,一边道:“瞧你这话说的,人吃五谷杂粮,自然有生老病死,看病吃药是在所难免的,哪里的人不需要医生啊?”
随手将头发扎成一个马尾,金笛继续道:“之所以,这么多人来找咱们,最大的原因不过是咱们不收钱,免费看病免费开药罢了。别的不说,就是那些你给开了方子的,我敢说,得有一大半儿不会抓药。”
小秋愕然了片刻,露出一抹苦涩地笑来,亏得她两辈子都是生长在村子里,竟然还不如金笛看得明白:老百姓之所以忍受病痛、拖着忍着,最大的原因不是没有好医生,而是他们舍不得花钱、看不起病。
看小秋表情有些黯然,金笛笑着宽慰道:“你说起这个,倒是让我想起林娅说的国外的医疗制度了,他们没有太多政策性的福利,大部分都是市场化操作加上国家给予民众的福利……”
关于这些,小秋其实了解的比金笛更多,而且知道自己这个国家多年以后,也会推行全民医保、城乡医保,又有针对大病特种病的特殊项目等等……只不过,同时也会有新的衍生问题出现。
不过,小秋也知道,她的脑子学习、钻研点儿专业知识还行,国计民生的问题是真不在行,还是不自找烦恼了。
若是她们的公司发展顺利,到了条件允许的时候,倒是可以做一些回馈社会的事情,资助一些家境贫困的特殊患者。
而,她更应该努力的是,让自己学有所成,用医术治病救人、回馈社会,更直观更有意义。
第九百零六章
进了京,小秋埋头整理暑假实践的病例,总结心得。下乡时,他们时间太紧,病号太多,很多病例只是简单地记了一笔,哪怕小秋每天回去都会做一次补充,也仅仅只是补充几个关键词句,具体病例细节都没有的,这一块补充齐全,算得上是个浩大的工程,临近开学,时间不多,她必须日以继夜地赶才可能完成。
秦戎一个暑假都不在,回来了自然要多陪陪吴爷爷吴奶奶,还有在家养病的吴戈,也顾不上成河。
至于成江,就成河进京的晚上陪着吃了顿饭,问过成河要不要去公司里干活儿,成河想了想,说给留个相对机动的位置,不拘什么职务,能让他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挣学费生活费就行。
一听这话,成江就知道成河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这是打算把绝大多数时间都留给学习和学校活动了。这也不算什么,成江答应一声,再没管成河。
转天,众人各忙各的,成河闲来无事,向小秋打声招呼,骑了一辆自行车出门。
小秋顺嘴叮嘱他一声,让他逛街的时候看着些,需要添置的物件儿什么的,自己留心添置一些。还随手给了他二百块钱,说是二哥存在她这里的工资。成河这会儿一穷二白的,也没客气。
成河之前来过京城,大致方位和布局心里有数,自己骑着车出去,只要方向不错,也不怕走丢了。
成河第一天没有目的,胡乱逛到太阳快落山了,才阴差阳错地到了琉璃厂,随意一逛,竟走不开了。
这之后的几天,他算是找到地儿了,吃过早饭就迫不及待地往那边跑,逛各种书画店、文房店,甚至古玩店,沉浸在那种独特的氛围中无法自拔。
一晃,到了成河报道的日子,成江乔西和小秋秦戎特意留了时间,大家伙儿一起陪着他去学校报道。乔北金笛和成河也一起下过乡,感情也不错,这天早晨也特意赶了过来。
吃过饭,乔北和金笛都有事情,匆匆走了,剩下成江小秋四个人。
路上秦戎问了一句:“转专业的事情你想好了吗?打算转哪个专业,选定了,也好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