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是做官的命_分卷阅读_112
作者:文理风      更新:2020-07-19 15:15      字数:6056
  后来林清特意把这事偷偷的去问了问沈茹,沈茹反而一脸惊奇的问:“为什么你会觉得你资历不够?”
  林清理所当然的说:“我不曾从六部一步步升上来, 又年轻,也没有什么大的功绩, 哪有什么资历可言。”
  沈茹听了, 顿时笑了,说:“什么时候资历按在六部待的时间算了,要是这样,那六部那些快把板凳坐穿的, 岂不是一个个都是尚书阁老了。你是正了八经的庶吉士出身,又做过郯王太傅, 先帝赐给当今圣上的先生, 还做过太子府的詹事,凭这资历,要再说你资历不够, 那还有谁的资历够,你这资历写出来,比不少尚书的资历都要硬的多。”
  林清没想到自己一直视作短处的地方反而好像是自己的强处,说道:“可是我一直没觉得我干啥啊!”
  沈茹说道:“没觉得不一定算没干,天天觉得自己劳心劳力的也不一定算干了,虽然陛下登基有很大的运气在里面,可你一直陪着陛下,这从龙之功绝对少不了,要不当年三王在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人明知道有危险还往里钻,还不就是为了这从龙之功。
  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如果当年我不是从先帝在东宫时就侍奉,你觉得当初和我同一科的进士那么多,为啥偏偏就我一路往上升,坐到了礼部尚书,如今入了阁。”
  沈茹接着说:“所以从古至今,官场上都有一句话:干的好,不如跟的好。能不能升官,关键看你跟着谁干。当初他们弹劾你,不就是看你的资历硬,知道你以后肯定会飞黄腾达,所以才挡一挡你,想阻阻你的步子,可如今你都坐了礼部尚书了,他们再挡也没用了,自然不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林清听了点点头,到了这个位子,只要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一般不会撕破脸,就像前些日子六个尚书争的你死我活,还不是见面热络的要命。
  沈茹对林清说:“礼部在六部当中应该是最好做的,毕竟干活只要按祖宗规矩,也没什么太大的利益纠纷,所以你只要好好守着,相信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所以也不必太过小心。”
  林清听了放下心来,就老老实实回他的礼部干活了。
  说起干活,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礼部众人看着换了上峰,都等着林清新上任烧三把火树立权威,而林清也不负众望,一上台,就弄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修书。
  众人对此都不是很意外,对于礼部来说,既不像吏部那样可以整治吏治,也不像户部那样可以增加税收,所以能干出功绩的也没几样,而修书,就是礼部功绩中唯一比较出彩的,林清上台先来修书,礼部众人那绝对是双手加双脚的赞成,毕竟修书这种大家都可以参与的活,也能捞点银钱和增加点资历。
  可让众人没想到的是,林清修书有点不走常理,他修的不是前朝的史书,也不是整理先帝的丰功伟绩,更不是弄个文章选集,而是要带着礼部众人给《九章算术》写注释!
  听到林清的要求,礼部众人惊讶不已,钱顾更是亲自找到林清,问道:“部堂大人,《九章算术》早已有注释,魏晋时期的刘徽大人曾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已经非常详细了,为什么还要修呢!就算我们再修,只怕也不会比刘大人修的《九章算术注》更精妙多少。”
  林清听了,淡淡的说:“刘大人学究天人,知识渊博,所作的《九章算术注》确实非常好的解释了《九章算术》,可偏偏刘大人太有才了,解释的也太过深奥,我担心以后后人会看不懂,反而把老祖宗的东西忘了,不得不学外人的东西,最后还被外人否定了咱老祖宗的东西。
  你想想,要是千年之后,一位先生在教算数的时候,明明用的是《九章算术》里就有内容,却不得不说成外族人的,他到时,会有多么的尴尬和纠结。”
  钱顾:…………
  为什么林大人的话,他听不懂啊!
  不过林清现在是礼部尚书,既然林清决定修,他也没办法,在看到林清坚持后。钱顾也只能去组织人手,等着听候林清调遣。
  林清送走钱顾后,就站在窗前,看着窗外发呆。
  其实林清早就有想要给《九章算术》重新写注释的念头,只不过以前被各种事耽搁了,再加上人手不足,才只是想想,而如今他在这个位子上,有这个能力,无论如何,林清都要去把《九章算数》好好修一修。
  对于《九章算术》,林清一直有种非常纠结的情绪,或者对于后世的很多人,都很纠结,就像《九章算术》中非常有名的一章,勾股定理,华夏人都知道,咱们老祖宗在汉朝,就已经会用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甚至在刘徽的《九章算数注》中,连平方开方的如何算都讲了,可在世界上,勾股定理叫什么,叫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的出现比毕达哥拉斯定理要早好几百年,可世界偏偏认毕达哥拉斯定律,为什么,不就是因为人家弄的定理通俗易懂,并且总结的精辟。而《九章算术》中却大多以实例出现,以经验出现,而且还弄的奥涩难懂。
  所以明明很多华夏先研究的东西,到后世,甚至连个名字都冠不上。眼巴巴成了人家的东西。
  每当想到这些,林清就一阵心痛,所以如今林清一有能力,他立刻就决定,他要好好修修《九章算术》,好好修修这些科学典籍,外国不是觉得这书只有经验没有总结,太难理解并且看不懂嘛,那好,他就弄一个通俗易懂,总结精辟的。并且刻上一百块大理石,埋在土地里,等着后世的考古学家来挖。
  看后世的那些国家,还敢不敢来和他们老祖宗抢命名权!
  第一百八十一章
  礼部众人很快就发现, 他们的部堂大人修书不但挑的书怪,修书的方法也怪。按照惯例凡是修书, 那都是大量查阅典籍, 然后汇编整理成册,也就是越修越丰富,越修越多, 越修越完善。
  而他们的部堂大人却恰恰相反,他们的部堂大人确实带着一众礼部的学士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典籍,甚至还亲自一一检验《九章算术》中的例子,可却把《九章算术》修的越来越薄,说是给《九章算术》编纂注释, 却把《九章算术注》修成了一章一句话,最后一本《九章算术》直接被修成了九句话。
  礼部众人一看, 顿时傻眼了!
  钱顾甚至都顾不上林清现在是他的上峰了, 直接跑到林清的屋里,哆哆嗦嗦的说:“大人,大人您不能这么修啊,这样修不符合惯例啊!”
  钱顾是真被林清的不合常理的举动弄怕了, 林清修《九章算术》,虽然《九章算术》不算儒家典籍, 可作为“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本, 唐宋两代,还曾是朝廷明令要求天下学子研读算经之一,所以林清要修, 别人也说不出什么,大多觉得林清有些另辟蹊径而已。
  可林清说要给《九章算术》编纂注释,最后却把《九章算术》给删减没了,弄成区区九句话,这要是修完了呈给陛下,那还不得引起轩然大波啊,到时林清身为陛下的心腹,被轻轻斥责两下也就揭过,可他这个副主编,亲自带人干活的,到时还不肯定是顶缸的不二人选。
  他再过两三年就乞骸骨回老家了,一把老骨头的,只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可不想吃饱了撑的再起什么波澜,所以一看到林清的举动,钱顾立刻过来,打算阻止林清这个可能出事的想法。
  林清听了钱顾的话,说道:“钱老,虽然这样修的不合惯例,可你没觉得把每章总结一下,弄成一句话,更方便记忆和推广吗?”
  钱顾心道,这就是你把一本书怎么简单怎么修的原因么?统共九句话,居然还用的是唐宋以来的白话,连点文采都没有。
  “大人,您的想法很好,把书修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确实更利于天下学子的记忆和背诵,”钱顾先昧着良心把林清修的那九句话夸了夸,然后委婉的说:“可是,您却忘了一点,您修的书,不仅仅是给别人看,还要呈给陛下,呈给朝廷,您想想,如果陛下和朝中大臣,知道您风风火火修了好几个月,只修出九句话,那会如何看您。您是陛下的先生,陛下肯定不会因为这点事责怪您,可朝堂上的重臣呢?他们怎么会放弃这件事不去攻诘您呢!”
  林清皱着眉想了想,虽然他确实是抱着总结定理总结公式的想法修《九章算术》的,可别人不知道啊,如果等书修完了,他只拿着九句话呈给陛下,不说陛下很难理解,只怕朝中大臣也不能接受,到时陛下碍于情面不会说他,可朝臣,只怕很乐意可以抓住这件事攻诘他,他虽然做的问心无愧,可也不愿意凭白惹一身麻烦!
  林清问道:“不知钱老有何高见?”
  钱老暗暗擦擦汗,心里庆幸林清还是听进去别人意见的,就说道:“大人不如还是按惯例修,反正礼部已经准备这么久了,和《九章算术》有关的书籍都在,想要修一部完整的《九章算术注》也不难,至于大人总结的那九句话,不如放在《九章算术注》的最前面,当序言吧,这样既不会浪费了大人的心血,也对陛下,对朝廷有个交代。”
  林清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也不错。如果只总结九句的话,确实算不上一本书,也显得有些单薄,还不如完整的修一部《九章算术注》的典籍,把这几句话放在前面当序言,看起来更完整妥当一些。
  于是,林清说道:“钱老说的有理,是本官年纪轻考虑的不足,就按钱老说的修吧!”
  钱老听了大喜,说:“大人折煞下官了,下官不过是年纪大了,胆子小了,没大人这么有魄力了,考虑的事也多一些。”
  林清摇摇头,说:“要不是钱老提醒,等书出来,说不定御史就又找到新话题弹劾本官了。”
  钱顾看着林清同意了,也就放下心来,又接着去修书了。
  由于计划的变更,本来林清打算修一两个月的书,结果硬是用了大半年,一直快到过年了才修完,不过也正好在新年的庆典上呈给了皇帝。
  周琰看到书倒是很高兴,朝廷能有精力修书,起码说明如今国泰民安,所以大手一挥,给了礼部修书的众人不少赏赐。
  对于林清提出想要用石碑刻书,以便可以流传后世,也欣然应许。
  林清得到周琰的应许后,就开始思考如何把书刻成石碑才能流传到后世。毕竟要是传不到后世,那他做的这些岂不是无用功。
  要想把书流传后世,首先就得让书能经受住时间的流逝,在众多的能记录文字的材料中,如纸、帛、毛皮和石碑,纸、帛和毛皮实在太容易损坏了,所以林清一开始就决定,等把书修完,就把它刻在石碑上,省得千年之后,连渣都不剩。
  可用石碑,也不是万无一失,书刻在石碑上,虽然只要不是人为抹掉,一般不会没,可不等于石碑不会没。
  林清就经常听到一些古玩行当说,前朝哪位哪位著名的文人,他刻的碑,被某个不识货的人,当成石头,盖房子或者铺路了。所以如何让这些石碑能安全的流传后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林清在礼部绞尽脑汁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几条可行的办法:
  其一,就是刻石碑的石材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差。太好了,如汉白玉那样的,不用想,肯定容易被贼惦记,丢的机率更大,而太差了,一看就是垒墙的那种,遇到不识货的,更是容易被用来盖房子。
  其二,就是多刻几份,最好来上一百份,毕竟石碑多了,能流传到后世的机率也大一些。
  其三,想到第三点,林清直接向周琰递了牌子,打算进宫请周琰帮忙。
  慈宁宫
  周琰正陪着杨太后听戏,如今先帝已经去世一年了,国丧也过去了,宫里宫外也热闹了起来,周琰担心他母后在后宫寂寞,特地从京城挑了一个有名的戏班,来宫里唱戏给他母后听。
  听到杨云在耳边小声的说先生打算面圣,周琰点点头,对杨太后说:“母后,儿子稍微有点事,先出去一下。”
  杨太后正好看完一出,趁着空档,转头对周琰随口问道:“可是出什么事了?”
  周琰笑着说:“母后放心,不是出什么事了,是先生有点事要给朕说。”
  杨太后听到周琰说“先生”,就问道:“可是当初你的太傅,林大人?”
  周琰点点头,说:“正是。”
  “那让他进来吧,反正也不是外人。”杨太后接过旁边王皇后递过来的茶,喝了一口说道。
  周琰觉得也是,林清大过年的进宫,想必也没有什么大事,就直接让杨云去宫外传林清。
  林清跟着杨云进了宫,本来以为直接去太和殿的,谁知却去了后宫,不过好在他今天要说的不是什么政事,所以也不用避讳。
  林清进了慈宁宫,先给周琰和杨太后行礼,然后就立在一旁。
  杨太后看了林清,说:“先生也不是外人,赐坐吧!”
  林清赶忙谢恩,然后才在周琰的下首坐下。
  周琰对林清大过年的进宫也很奇怪,就问道:“不知先生这时候来,有何要事?”
  林清把他打算用石碑刻新修的《九章算术注》的事给周琰说了一遍,又说了自己担心石碑不能顺利流传后世。
  周琰听了,虽然不知道林清为什么会对这件事这么执着,不过还是说道:“先生是担心,世事变迁,这石碑可能会流传不下去,所以希望朕想个办法,找几个好地方,能给你藏石碑?”
  林清忙点点头,说:“臣知道不应该用这点小事麻烦陛下,可臣能想到的地方实在有限,所以想来找陛下讨个主意。”
  “先生都想了哪些地方?”周琰有些好奇的问。
  林清想了想,说:“臣打算刻一百块石碑,在礼部后院埋一块,在京城有名的山里,每座山埋上一块,在京城城墙外,再埋一块,然后带两块送回老家,一块放在族里的学堂,一块等臣百年之后放在墓地里,然后剩下的那些,臣打算送给朝中的大臣,让他们帮忙带回老家,找个地方埋着。”
  周琰听了嘴角抽了抽,他家先生对埋石碑这件事,到底有多执着,难不成他家先生,真打算凭这本书要流传千古不成。
  不过一块石碑的事,周琰也懒得多说什么,而且觉得也挺有趣的,就说道:“既然如此,先生既然怕会流传丢了,不如在朕的国库也放上一块吧,想必朕的国库还是安全一点的。”
  林清一听大喜,起码在国库的东西,流传后世的机会大一些,忙起身,说:“多谢陛下。”
  周琰笑着说:“不过一块石碑,先生何必客气。”
  林清道了谢,刚坐下,就听到旁边杨太后悠悠的说:“林爱卿,不如哀家替你埋一块。”
  林清听了,来不及多想,忙起身,说:“多谢太后,微臣刻好了就送一块来。”
  周琰听了,随口笑着问道:“母后也有兴致?不知母后打算埋在哪?”
  杨太后淡淡的说:“哀家打算放你父皇的皇陵里。你父皇的皇陵不是还没封死吗?留着门等哀家死后好和他合葬,哀家和你父皇差三四十年,等哀家百年之后,想必你父皇只怕连灰都不剩了,哀家去了也陪不了,干脆就别陪了,你给哀家再找个地方建个,哀家以后进去也清静。至于你父皇的皇陵,找个吉利的日子,把断龙石落了吧!”
  杨太后又转头看着林清,说:“林爱卿觉得哀家的提议怎么样?”
  林清:…………
  皇陵,好像比较容易招盗墓贼吧!
  第一百八十二章
  林清在得了周琰的许诺后, 就把新编的《九章算术注》删减了一下,当然重点保留了他那九句话, 然后找工匠刻一百块石碑。
  等石碑刻完, 林清就按计划开始了大放送活动。
  林清先挑了刻的最好的两块,一块送给周琰放在国库里,另一块送给杨太后, 至于杨太后会不会把它放在先帝的皇陵,这林清可就不敢过问了。
  等送完这两位,林清在礼部的后院埋了一块,然后又把京城周围的山埋了一遍,除了给自己留了两块, 剩下的就分给几位尚书和阁老,希望他们以后能传给后人或者回老家找个地方埋着。
  几位阁老和尚书接到林清送的“礼物”后, 有些哭笑不得, 还以为林清想给新编的《九章算术注》打名气,不过身为同僚,这点面子不能不给,所以一个个都收下了, 至于有没有把林清的嘱咐放下心上,这就不得而知了。
  林清送完了石碑, 终于把长久以来压在心底的这件大事干完了, 不由狠狠的松了一口气,也有心思干别的事了,而第一件要做的事, 就是先帮他儿子把媳妇娶了。
  林桓因为国丧耽搁了一年,如今年纪也不小了,而女方那边也快十八了,更是不能耽搁了,所以一过了年,林清就带着林桓上门,和齐家把大定过了,并且把亲事的日子定在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