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_分卷阅读_231
作者:喻心      更新:2020-07-09 08:45      字数:5845
  杨嗣昌长叹了一口气,将思路从长远规划中转回至眼前。
  杨嗣昌从李绍翼的密信中,了解到林纯鸿欲招降张献忠、罗汝才,并准备将贼寇安置在洛南县的事实。他一眼就看出了林纯鸿欲将熊文灿推向前台,借此增强对朝廷政略影响力的打算。
  林纯鸿想把手伸入大明中枢,杨嗣昌虽从感情上无法接受,但从理智上出发,他反而有点期待。
  杨嗣昌掌握朝廷大权之后,最为恼火的就是官僚事事推诿,办事的能力没有,扯皮的本事倒是一流。尤其是那帮言官,成天逮着人就骂,就如一帮苍蝇一般,让人恨不得一掌拍死。杨嗣昌虽不认同林纯鸿设置官僚体系的理念,但这并不妨碍他羡慕林纯鸿属下能力出众、士气高昂。
  要是能把这帮能人引入朝廷,倒也对朝廷不无裨益。
  本来,在杨嗣昌的规划之中,将女真人限制在辽东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林纯鸿。杨嗣昌对林纯鸿实力的认知远比其他朝臣清醒,知道要将林纯鸿这个隐患彻底解决,不动刀兵乃上上之策。虽然杨嗣昌对解决林纯鸿还未形成具体方略,但大致方向还是有的,就是让荆州集团逐步融入大明的体系之中,纳荆州的实力为朝廷所用。
  让林纯鸿在朝廷有说话的权利,或者直接让林纯鸿在朝廷中任要职,也算得上有效的手段之一。
  不过,引林纯鸿属下进入朝廷、或者直接让林纯鸿在朝中任职,杨嗣昌也就是想想而已,连一丝口风都不敢露出。杨嗣昌怀疑,只要他稍稍透露出这个意思,言官和朝臣的口水非把他淹死不可。
  的确,这帮言官和朝臣,甚至包括地方官僚在内,哪个不是寒窗苦读多年,一路过关斩将考出来的?他们岂能容忍荆州这帮野路子出身的家伙抢走本就极度紧缺的要职?
  这种情况下,让出身于大明官僚体系内的熊文灿身居高位,倒不失为一条好路。
  杨嗣昌并不反对亲近荆州的熊文灿入阁,但是,受林纯鸿挟制的熊文灿进入朝廷,显然不在他的容忍范围内。
  杨嗣昌苦思应对之策,最终,他猛拍了一把案牍,决然道:“什么狗屁筹码,敲碎就是了!”
  第四百三十二章 孙传庭
  在杨嗣昌与林纯鸿的博弈中,陕西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落。但这并不代表陕西不热闹,只是因为林纯鸿力有不逮,在陕西没有任何力量而已。
  林纯鸿的西洋舰队、东洋舰队、东南行营、中原行营,分别在南洋、双屿港附近、安庆和河南四面开弓之际,陕西的洪承畴、孙传庭也没有闲着,乒乒乓乓一顿猛揍,将李自成、刘国能等贼寇撵得四处乱飞,不得安宁。
  先是李自成汇同过天星张天琳,试图进入四川,但得知四川早就重兵布防后,又被吓回了甘肃。刚一出川,接连在甘肃河州、洮州与洪承畴大战,李自成惨败,退往甘肃边远地区。
  甘肃贫瘠,人烟稀少,李自成大军差点被饿死,万般无奈之下,李自成只好分散隐蔽渡过洮河,再次进入陕川交界之处,隐藏在秦岭之中,恢复元气。
  相比较洪承畴的赫赫武功,孙传庭一点也不逊色。初掌兵,孙传庭令副将罗尚文进兵,一战砍下了整齐王的脑袋,不久又将活动于渭南的马进忠剿灭,顺带着,与马进忠一起混的什么圣世王、瓜背王、一翅飞、镇天王全部掉了脑袋,只余下实力最为强劲的闯塌天刘国能,与孙传庭对峙于渭南。
  孙传庭的过往,简直就是一部传奇。万历皇帝快要挂掉的时候,孙传庭中了进士,授予永城知县一职。天启年间,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骤然跳到中枢,担任吏部主事。后来魏忠贤弄权,孙传庭一声不吭地告归,回到了山西老家。直到崇祯八年,主动跑到朝廷,请求复职,继续在吏部任职。后主动申请为陕西巡抚,带着六万两银子,拉起了秦兵,连战连捷,成为与洪承畴并驾齐驱的支柱型人物。
  性刚、勇于任事、淡泊名利,好了,就说这么多,这就是孙传庭。
  大明官僚中,像孙传庭一样脾性的人很多,但拥有孙传庭这样的脾性,又有能力本事的,则是凤毛麟角。这类人,无不成了大事,如于谦、卢象升……
  孙传庭在渭南与刘国能鏖战不休,却一直冷眼旁观河南局势,对林纯鸿、熊文灿、李绍翼等人的打算洞若观火。
  孙传庭对林纯鸿谈不上什么恨,但要说有多欣赏,显然也不可能。但凡务实之人,绝不会与指手画脚的朝臣一般,对林纯鸿恨之入骨,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借鉴林纯鸿的一些做法。比如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皆属此类。
  林纯鸿想挟制熊文灿,把手伸入朝廷,孙传庭自然知晓,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他恨不得马上挥师东进,将林纯鸿所谓的筹码敲得粉碎,为朝廷解除这一隐患。
  不过,孙传庭想来想去,觉得此事有诸多难处,遂把傅恭唤来,一同商议。
  傅恭眉头直皱,摇头道:“属下认为此事还是不要插手比较好。别说大军被刘国能缠住,抽不出手,即便现在兵力足够,也不能这样做。现在熊文灿与林纯鸿显然有所勾结,在徐家湾划了一条红线,张献忠和罗汝才万不敢跨过这条红线。徐家湾之东,乃卢氏县,属于东南六省之防区,而徐家湾之西,方才是大人与洪总督的防区。未得兵部令,擅自跨越,后果难以预料。”
  傅恭叹了口气,接着说道:“属下估计,熊文灿与林纯鸿之所以在徐家湾划下红线,就有防备大人插手的意思,既然如此,他们岂无防备?”
  孙传庭冷笑道:“擅自跨越一事,无须再提,本抚为朝廷击贼,岂能受此束缚?一应后果,本抚自然担之。”
  傅恭知道孙传庭性刚,难以说服,也不再纠缠跨境一事,直言道:“大人如何抽得出人手?兵少了,就是赶到卢氏,又有何用?”
  孙传庭沉吟半晌,道:“年初,刘国能兵锋受挫,曾派人来请降,本抚未答应。时至今日,刘国能屡战屡败,周边爪牙皆被清理一空,招抚刘国能的可能性当有几成?”
  傅恭吃了一惊,劝道:“大人,刘国能业已式微,正应彻底剿灭,永绝后患。贼寇素无信誉,降而复叛者不计其数,若大人现在招降了刘国能,以后刘国能复叛,大人既无法向皇上交待,恐怕大人的前程也会受到影响。”
  孙传庭冷声道:“前程什么的,本抚倒不在乎。不管刘国能是真心投降,还是缓兵之计,本抚让刘国能投降之后,再无反叛的机会,大事可定矣!”
  “大人已经胸有成竹了?”
  孙传庭道:“刘国能流窜川北之时,曾收一将,名胡九思。本抚倒与胡九思秘密接触多次,如果本抚所料不差的话,这胡九思虽深得刘国能信任,但心向朝廷,一心谋算着封妻荫子,投降后,应该不会生出复叛的心思。”
  傅恭道:“大人想把胡九思安插在刘国能身边,一旦刘国能生出异心,就由胡九思将刘国能正法?”
  孙传庭点头道:“不错。本抚确是有这个打算。不过,此事还需以善辩之士前往刘国能军中招降。”
  傅恭正准备主动请命,却转念一想,迟疑道:“大人,招降一事,成不成还在两可之间。即使刘国能愿意投降,也会迁延时日。属下担心,熊文灿筹划招降张献忠、罗汝才多日,进展十有八九会比大人快,恐怕渭南这边大事未定,张献忠、罗汝才已经成了朝廷的人。”
  孙传庭冷笑道:“这事特殊,派遣大军恐怕还不能成事,本抚有一计……”
  孙传庭将嘴巴凑近傅恭的耳朵,压低声音,仅仅聊聊数语,就让傅恭喜形于色。
  两人正低声密聊着,忽然收到了兵部的命令,令孙传庭立即东进河南,剿灭张献忠、罗汝才。
  这命令下得及时,正好解了孙传庭跨界攻击张献忠和罗汝才的难题,傅恭不免大喜,连声赞道:“正缺着,没想到就到了……”
  哪想到,孙传庭却丝毫不见喜意,只是叹了口气道:“兵部乱命,以此为甚!”
  傅恭惊疑道:“大人也想东进,为何是乱命?”
  孙传庭忧道:“兵部压根就不了解战场态势,就悍然下令东进河南。万一刘国能势大,本抚正与刘国能激战,本抚到底是听兵部之令行事,还是公然抗命?”
  傅恭悚然而惊,也如孙传庭一般,凭空生出一丝忧虑。
  第四百三十三章 招抚
  杨嗣昌掌着兵部,孙传庭痛斥兵部乱命,无异于痛骂杨嗣昌,至少傅恭是这么认为的。
  事实上,傅恭倒是误解孙传庭了,孙传庭任事已久,哪能不知道这是大明积弊,非杨嗣昌所能改变?孙传庭实质对杨嗣昌并无不满,所痛骂的,无非是大明的制度而已。
  在几千里外遥控战将厮杀,杨嗣昌打心眼里不愿意这么做。但是,大明朝廷对统兵之人非常警惕,根本不可能像林纯鸿一样,授予张兆、田楚云、林纯义方面之权。杨嗣昌也有心改变这点,但刚一出口,就遭到了朝堂之臣、在野士子的强烈反对,后来就连信任他的朱由检也暗示他放弃。
  万般无奈之下,杨嗣昌提都不敢再提此事。
  不过,孙传庭在各种场合下表达自己对兵部乱命的不满,引起有心人注意,大肆传播,以至于朝堂内外谣言满天飞,说什么孙传庭与杨嗣昌不和。
  这是后话,姑且不提。
  且说孙传庭时刻关注着卢氏县的招降进展,而安卧于禹州的熊文灿却茫然不知,将招降大业进行得如火如荼。
  几乎在孙传庭接到兵部命令的同时,熊文灿也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大体意思就是令熊文灿推动招降一事,并将贼寇妥善安置于卢氏县,为防止贼寇复反,当以三月为限,视其表现,决定是否接受降表。三月时间内,当严密监视贼寇。
  熊文灿大喜,立即将谈判的级别升为知事级别。于是,招降张献忠、罗汝才终于进入了实质阶段。
  熊文灿首先提出,由骠骑军护送张献忠、罗汝才至卢氏县磨沟口、熊耳口安置。张献忠和罗汝才惧怕骠骑军的战斗力和机动性,担心骠骑军在路途中有所算计,坚决不同意。熊文灿不以为意,与张献忠、罗汝才商定由他麾下的三千火枪兵护送。
  另外,熊文灿遵朝廷之令,与张献忠、罗汝才约定,大军至磨沟口、熊耳口安置三月之后,若一心归顺,朝廷将最终接受两人的降表。贼寇现在最缺的就是喘息和休整,三个月后,鬼知道会发生什么?张献忠和罗汝才自然不反对,欣然应同。
  护送,说得好听而已,实质就是监视。张献忠、罗汝才一众将近五万,都是积年老匪,自然对尾随于后的火枪兵看不顺眼。再加上他们不得继续劫掠,早已食不果腹,而身后的火枪兵则每日吃香的喝辣的,直把这帮贼寇羡慕得眼睛发绿。
  无论是张献忠、罗汝才,还是火枪兵将领黄定国,皆紧张万分,每日睡觉时,都睁着一只眼盯着对方。黄定国惟恐两人复反,大军距离贼寇二十余里,打着一旦贼寇有所异动,就立即逃之夭夭的主意。五万积年老匪,三千火枪新兵,实力对比摆在那里,容不得黄定国有丝毫轻忽。
  而张献忠和罗汝才不仅要盯着黄定国部,还得盯着洛南周边,两人将探哨放至二十里之外,惟恐朝廷将官兵部署在前进的道路上,来一个瓮中捉鳖。
  如此紧张的气氛之中,行军自然快不了,贼寇大军一日所行不过三十里。直直过了六天,张献忠大军才抵达磨沟口。而罗汝才大军抵达熊耳口,比张献忠还晚了三日。
  张献忠还未抵达磨沟口,稍稍观之,见此地崇山峻岭,人烟稀少,忍不住破口大骂:“狗日的熊文灿就没安好心,让老子抢无可抢,诚心想把老子饿死在卢氏……”
  张献忠心情极度恶劣,就这样一路大骂,一直骂到了磨沟口。当他抵达磨沟口后,突然见到这里人烟密集,所有人扛着镐头在山脚下奋力挖掘。他稍一了解,方才知道这里盛产铁矿。
  张献忠的颓丧一下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忍不住大喜。他毫不客气地将万余挖矿大军收编,纳入旗下,又令本部人马中的老弱病残充作劳力,每日挖矿不休。
  仅仅过了三日,就有一批商人从南阳沿着奎岭河河谷而来,他们不仅带来了大批的粮食和生活日用品,还大肆收购粗铁。待商人离开,张献忠令刘文秀算账,发现还略有盈余。
  张献忠大喜,起了招募人口,扩大挖矿规模的念头。
  与磨沟口一样,罗汝才也满足不已,甚至比张献忠更进一步,做起了矿老板的美梦。
  这些自然是林纯鸿的安排。五万多人马,如果进行耕种,非得需要几十万亩良田不可。这对多山少田的卢氏县来说,根本不可能。
  而挖矿的话,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几个山头,足以安置数万人马,而且还将贼寇的命脉掌控在了手中。
  熊文灿这里招抚进展顺利,孙传庭那里也丝毫不差。孙传庭刚决定如何在卢氏搅风搅雨,就接到了刘国能的降表。
  刘国能,陕西延安人。明末时,延安算得上造反的风水宝地,为乱民送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造反将领。
  刘国能只能算其中的小角色,他曾获秀才功名,一度也是大明体制内之人。
  不知为何,刘国能就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这条路一走,就是七八年。又不知为何,刘国能走了七八年后,突然幡然醒悟,不想走这条路了,想着投降官兵,建功立业。
  刘国能与孙传庭,一个愿降,一个愿意招降,自然一切顺利,刘国能被授予凤翔府守备,麾下大部被遣散,仅余三千多精锐,即日赴凤翔镇守。
  当孙传庭得知张献忠大肆招募人口挖矿,大喜,忍不住对傅恭说道:“正发愁如何对付张献忠罗汝才呢,可巧机会就来了。而且……”
  孙传庭嘿嘿冷笑数声,接着道:“熊文灿当初为了顺利招降张献忠和罗汝才,大肆挑拨两人。这次正好借来用一用。”
  傅恭也道:“招抚刘国能后,大人也能抽出手来了。”
  两人密议良久,敲定了一些细节之处。孙传庭立即在全军招募武技出众的死士,得一百余众,以王文清为统帅,翻越葡萄岭,望卢氏而去。
  旋即,孙传庭率领万余大军,往蓝田而去,最终停留在葡萄岭之西。
  第四百三十四章 破灭
  孙传庭的异动,迅速被军情司侦知,传至中原行营林纯义处。
  林纯义揣摩不透孙传庭何意,慌忙将陆世明请来商议。
  陆世明皱着眉头,沉吟道:“葡萄岭一带,未曾听闻有大股贼寇活动,孙传庭大军东进,必不为剿匪,难道是想攻打张献忠和罗汝才?”
  林纯义摇头道:“这不太可能吧?张献忠、罗汝才已被招抚,孙传庭公然进攻,岂不是置朝廷信誉于不顾?”
  “不然。熊文灿奉朝廷之命,与张献忠、罗汝才约定三月之期限,所以,现在张献忠和罗汝才应该算作还未投降。”陆世明的脸色越来越凝重,接着道:“当初听闻朝廷约定三月之期,我就觉得蹊跷,试想,往日招抚,哪有什么三月之期的?”
  突然,陆世明脸色大变,道:“杨嗣昌恐怕另有算计,如果我没有料错的话,孙传庭大军东进,十有八九得到了杨嗣昌的命令,试图彻底剿灭张献忠和罗汝才,敲碎我们手头的筹码。”
  林纯义大吃一惊,问道:“如之奈何?”
  陆世明断然道:“此事涉及朝廷,非你我所能定,需立即上报都督。同时,为防止孙传庭进入卢氏打击张献忠、罗汝才,陷我军于被动,可令虎啸军至徐家湾驻防,将贼寇与孙传庭隔绝开来。”
  林纯义顾虑重重,道:“此举会不会刺激张献忠和罗汝才,致使贼寇复反?”
  陆世明道:“两贼周边,尽是我军人马,复反又如何?总比眼睁睁地看着孙传庭敲碎筹码要好。再说,监视贼寇本就是应有之意,张献忠、罗汝才复反,还在两可之间。”
  林纯义也没有别的好办法,只好令虎啸军立即至徐家湾驻守。
  虎啸军刚出大营,林纯义和陆世明忽然收到磨沟口急报,张献忠在巡视矿坑时,遭矿工突然袭击,脑中数镐而亡,数万大军陷入混乱之中。
  林纯义和陆世明大惊,来不及思索细节,立即令骠骑、龙武军至磨沟口安抚贼众。
  不到两刻钟,马蹄隆隆,骠骑军和龙武军卷起一阵阵黄沙,犹如一片云一般,飞速往磨沟口赶去。
  与此同时,军情司安插在张献忠军中的暗桩带来了张献忠身亡一事的细节:
  张献忠自挖矿、炼矿盈利之后,大肆招募人口,并令人四处勘探新的矿区,希望借此供给大军,以图东山再起。这日,张献忠仅带了十余名亲兵,巡视矿坑。哪想到突遭百余矿工袭击身亡。